发布时间:2016-06-13 10:29 原文链接: 寨卡病毒不可怕

  在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的首都圣萨尔瓦多,一名男子进行烟熏灭蚊,以遏制寨卡病毒传播。

  6月3日,北京市卫计委通报,北京发现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累计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已超过16例。而在此前,该病毒已在全球多国传播。

  被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人际传播的情况非常罕见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科学家最早从生活在那片丛林里的一只猕恒河猴身上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寨卡病毒因此得名。1952年,科学家又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该病毒。1968年,尼日利亚发现了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此后该病毒逐渐扩散到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国等地区。

  有文件记载以来,首次寨卡病毒疫情暴发于2007年,当时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共发病185例。2013年10月开始,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疫情,大约有上万例感染者。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其后疫情持续发酵。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国家卫计委2月3日印发的《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介绍,被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伊蚊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埃及伊蚊,另一种叫白纹伊蚊。前者在我国,仅存在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北纬22°以南沿海地区,北方省份等其余大部分地区并无埃及伊蚊存在。北京地区存在的白纹伊蚊仅占当地蚊虫比例的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说,“目前巴西等疫情较重国家都是由埃及伊蚊进行传播,如果按此途径,我国寨卡病毒感染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不过,有研究证实,非洲的寨卡病毒并非由埃及伊蚊传播,而是由当地的非洲伊蚊传播,因此作为在我国覆盖范围较广的一种蚊虫,白纹伊蚊很可能会传播寨卡病毒,必须加强监测。”

  疾病控制专家表示,通过人际传播寨卡病毒的情况非常罕见。此前总共只有过1例性传播和1例经血液传播的病例报道,表明该病毒并不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表面接触而传染。

  即使感染了寨卡病毒,也只有大概20%的人会发病,一般2至7天后能基本自愈

  专家们表示,寨卡病毒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采取了适当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止感染。即使感染了寨卡病毒,也只有大概20%的人会发病,通常表现出急性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肌痛和头痛等症状。发病后症状轻微,可以治疗,一般2至7天后能基本自愈,需住院治疗的重症病例并不多。

  “它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就是经过2至7天的病程,只需要一些对症的处理,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就可以恢复。”高福说。“正在备孕的女性如果不小心感染了,也不要过于担心,寨卡病毒在血液中通常只能活几天到一周。换言之,在病毒清除后再怀孕,还能生一个健康宝宝。”

  不过,专家也提醒,孕期妈妈不可掉以轻心。这并不是说孕妇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只是说孕妇被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影响婴儿发育。

  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

  当前,寨卡病毒正在美洲、非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国家和地区传播,建议人们尽量少去上述地区。对于备孕和孕期(无论处于妊娠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的女性则建议不要去病毒流行的地区。

  高福说:“因工作等原因必须要去的,旅行途中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同时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旅行归国后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也可前往当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采血检测,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由于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染,因此防控重点应放在控蚊防蚊虫叮咬上。专家指出,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场所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即使是白天睡觉,最好也使用蚊帐,还应使用纱窗或关闭门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目前,有很多国家开始了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国也正在积极落实疫苗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最早的疫苗应用可能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中国已在防控寨卡病毒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目前已将寨卡病毒检测试剂下发至全国31个省区市,并完成对当地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

  中国科学院围绕寨卡病毒防治的科学问题也开展了周密部署。今年3月,“中科院寨卡病毒应急攻关项目”启动,组织结构生物学、疫苗抗体、小头症等多方面专家开展系统研究,并迅速获得一系列成果。

  4月,高福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施一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关键蛋白结构。5月,高福研究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团队合作,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囊膜蛋白以及其与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的复合物结构,揭示出该抗体结合寨卡病毒的分子基础。

相关文章

骚扰阿蚊是寨卡病毒潜在的传播媒介

寨卡病毒是一种主要由媒介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的黄病毒。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陈晓光团队研究发现寨卡病毒而非登革病毒-2可以通过血餐和人工尿液感染骚扰阿蚊,被感染的蚊子可以通过叮咬将寨卡病毒......

我国科学家揭示蚊媒病毒加速传播的机制

蚊媒病毒是以蚊虫作为传播媒介的病毒的统称,其中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蚊虫倾向于叮咬病毒感染者从而造成疫病加速传播的机制,相关成果在《Ce......

高福院士团队提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新策略

寨卡病毒是一类蚊媒传播病原,感染孕妇可引起新生儿小头畸形。2015-16年寨卡疫情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目前尚无获批疫苗。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的抗原性接近,属一个超血清家族。最新的人群队列研究发现,......

NatCommun:高剂量寨卡病毒疫苗可让母婴免受感染

得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的医学研究人员首次表明,对怀孕的小鼠进行单次更高剂量的疫苗接种可以安全地保护她和她的胎儿免受寨卡病毒的感染。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

naturecommunications:高剂量寨卡病毒疫苗可同时保护母婴

得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的医学研究人员首次表明,对怀孕的小鼠进行单次更高剂量的疫苗接种可以安全地保护她和她的胎儿免受寨卡病毒的感染。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

PeerJ:新建图谱揭示寨卡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Zika等传染病的传播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近来,很多研究希望预测寨卡病毒在全球和局部水平上预测寨卡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是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传播的时空格局。最近,来自Goe......

MolTher:相似机制!HIV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寨卡病毒感染

众所周知,开发能够适应不同病毒复制机制的药物将极大地提高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治疗手段。在一项新的工作中,坦普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表明,利用现有药物来治疗其它类型病毒性疾病实际上是可能的。坦普尔的研究人员......

Tfh细胞分泌产物IFNγ有助与产生高保护性抗寨卡病毒抗体

2019年8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金侠课题组和王海坤课题组合作研究论文“ZIKVinfectioninducesrobu......

武汉病毒所在寨卡病毒免疫原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寨卡病毒(ZIKV)等黄病毒科病毒在全球广泛流行,引起较大危害,而目前尚无批准的特效药物和疫苗用于防治。ZIKV的囊膜蛋白(E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理想的抗病毒靶标。在天然病毒粒......

预防寨卡病毒的解药——蚊子蛋白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瞄准传播寨卡病毒蚊子唾液中的一种蛋白,减少了小鼠的寨卡感染率。这项发现指出了针对寨卡病毒和类似的蚊媒病毒疫苗开发策略。研究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