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1 14:20 原文链接: 中国科大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宏斌课题组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 Letter 2016, 16 , 4431–4437),并被选为Most Read Article。

  近几年,有关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中的硫和空气正极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使得研发高循环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的锂金属负极更加迫切。抑制锂金属负极表面的锂枝晶生长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关键。锂枝晶是由于锂金属负极表面锂离子和电子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而导致的锂离子不均匀沉积产生的。传统的研究思路是通过电解液添加剂以及人工构筑固体电解液界面膜来抑制锂金属表面的锂枝晶生长。

  姚宏斌课题组从纳米材料组装体的构筑出发,利用铜纳米线三维网络组装体代替传统的铜箔集流体,实现了锂离子在负极的均匀分布,显著提升了锂金属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当采用三维铜纳米线网络作为集流体时,一方面,由于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贯通孔道,可以极大地减小锂离子空间分布密度,使锂离子分布均匀性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铜纳米线良好的电导性使电子能在整个三维网络结构里更均匀快速地传输。均匀的锂离子分布和电子传输使得锂金属沉积有效地发生在铜纳米线表面,并被限制在三维网络的内部孔道中,极大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从而获得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锂金属负极。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博士生卢磊磊。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中国科大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文章

过程工程所在外场强化传质稳定锂负极界面研究取得进展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锂金属负极因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低的电化学电位广受关注。然而在电化学沉积或剥离过程中,锂金属负极的......

单离子导体准固态电解质的研究

成果简介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是最有前景的长寿命锂金属电池候选材料之一。然而,在室温下引入高离子电导率的增塑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机械强度较低,并且需要很厚的电解质膜,这对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是不利的。近日......

机器学习本构建模与有限元结合的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合作,在构建数据驱动的材料本构模型及有限元结合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物理机理驱动的机器学习本构建模与有限元结合的计算方法,并......

锂金属的微观形状剧烈变化

锂金属的微观形状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导致金属锂的锂枝晶的析出。锂枝晶不仅会降低电池的容量,还可能造成电池内短路,诱发起火和爆炸等安全事故。如果将一层厚度仅约1微米的橡皮泥涂在锂金属表面,......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性能锂氧气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锂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和金属电极中最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在锂氧气、锂硫、固态锂金属电池等高比能储能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在锂金属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中,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生成以......

中国科大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宏斌课题组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Letter2016,16,4431–4437),并被选为Mo......

中国科大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宏斌课题组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Letter2016,16,4431–4437),并被选为Mo......

中国科大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宏斌课题组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Letter2016,16,4431–4437),并被选为Mo......

中国科大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姚宏斌课题组在提升锂金属负极循环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日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Letter2016,16,4431–4437),并被选为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