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5 09:51 原文链接: 成都新未来:实现五大突破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都,这座拥有2600年历史的城市,正以创新为起点,描绘自己崭新未来。

  今年3月《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出台,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定位。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成都提出将开展8个方面 26项改革任务,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日前,在成都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创新发展的“新未来”再次凝练——“当前,成都正面临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全市上下必须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西部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在讲话中,对于成都“新未来”的实现路径坚定且明确:在解决“谁来创新”问题上、在解决“哪里集聚集约创新”问题上、在解决创新路径问题上、在解决创新抓手问题上、在解决保障创新问题上实现“五大突破”。

  成都新未来,支撑在科技,根本在创新。

  一流的城市拥有一流的创新能力

  “谁来创新”,“哪里集聚集约创新”是任何一座以创新立命城市,必须首先突破的问题。

  在面向“新未来”中,成都市提出坚持“建强”与“激活”创新主体并重,并统筹优化创新空间和产业链条。前者是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并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让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后者,是要优化空间布局,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的“源创区”,依托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三大产业板块建设创新的“引领区”,依托各个层级的产业园区建设创新的“拓展区”。

  一流的大学是一流城市的重要支撑。当前,成都与区域内高校院所的“友谊”正在升温。今年以来,成都市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等在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在四川大学,双方将重点围绕“十个共同打造”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包括共同打造10—15个国际领先的一流学科领域,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未来全球优秀留学生的留学首选地和汇聚地,共同打造一批支撑和引领成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国际研发基地,共同打造“3+3”国际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共同打造环川大周边集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成果交易、成果产业化“一体化”的示范区等。

  在西南交大,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建设环交大智慧城等。

  在西南财大,双方将在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合作、推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建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在电子科大,按照双方在7月4日刚刚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推动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孕育创新成果的摇篮,不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我国的中关村,国内外的创新中心,无一不是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紧密集合、协同创新的结果。”不仅是省内高校,在8月9日为成都科技创新大会“站台”的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也畅想起与成都深入合作的广阔未来。他说,清华大学于去年决定在天府新区共建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它将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共同促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市校合作重要载体;未来清华大学暗物质与暗能量实验室,很多建设与研究工作也将依托成都开展。

  一流的城市拥有一流的创新支撑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核动力、新型显示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既是成都创新的优势所在,也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撑,围绕“在解决创新路径问题上有突破”,成都提出,将持续推进原始创新,努力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实现从“0”到“1”的飞跃,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组建更多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深度开展集成创新,加快实现从“1”到“N”的发展。

  如果将成都各高校、院所及产业园区看做成都创新的“面”,那么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建设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则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支撑“点”,为“在解决创新抓手问题上有突破”,成都将继续发力。

  8月8日,中国科技开发院西部分院项目及天府(成都高新区)双创谷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这是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取得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自2015年6月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在国家、省、市领导下,瞄准“三区一极”目标正加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在双创领域,园区建设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创业体系,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体系。目前已建成以8家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在孵企业总数达7500余家,孵化载体建设水平和孵化企业数量位居四川省首位,位居全国前列。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率先在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继续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

  “创新为魂、科技立城”,是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根本理念。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的成都科学城,未来的目标是打造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区、创新发展先导区、西部创新第一城,形成西部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并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成都分院将紧抓难得的历史机遇,高起点谋划,积极推动,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为成都科学城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年3月11日,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28日又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将“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落户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表示,科学中心将聚集中科院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现代化研究所、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未来在成都科学城,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集团托卡马克装置、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重点实验室、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学项目将逐步落户;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华西精准医学研究院等将成为成都连接科学与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的桥梁和纽带。

  今年4月15日,《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通过成都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正式对外发布。在2015年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行动将进一步要坚持巩固、提升、增效,推动双创活动常态化,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城市品牌。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目前成都“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等7大类48项政策先后发布。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明确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创业,允许高校院所非正职领导兼职取酬,放活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双肩挑”人才等。在载体孵化能力升级方面,“创业天府”行动提出了“3+M+N”总体布局思路,着力打造3个双创引领区、M个双创集聚区及N个双创专业特色区,拓展创新创业新空间。在融资渠道方面,行动将构建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金融扶持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一流的城市拥有一流的创新保障

  在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全面创新改革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宣布: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成都市将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并确定了“一个目标、两个通道、三大抓手、四大战略、五大保障”。

  其中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一个目标”下,提出的“四大战略”“五大保障”旨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创新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实现“在解决保障创新问题上有突破”。

  在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发展战略、金融支撑战略、开放合作战略等“四大战略”方面,成都已启动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筹建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及其高校分中心,加快形成“1+N”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已设立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到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同时,成都正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分类设立不低于10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等,积极引进知名创投机构来蓉设立分部,市级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总规模扩大到50亿元;积极探索股权众筹,加快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服务保障、舆论保障等“五大保障”方面,成都搭建了“菁蓉汇”“创交会”两大平台。“菁蓉汇”把“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想法的脑袋”结合起来,已举办系列活动超过200场,促进意向投资超100亿元,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知名平台。2016年第二届创交会,不仅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知名企业、创客参与,还实现了3006个项目参加交易,交易总额185.1亿元。通过简政放权,成都的政务服务迅速改善。成都已成全国保留行政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副省级城市之一,经过9次大规模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由1166项减少到105项,减幅达91%。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市场活跃注入了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5.03万户,同比增29.27%。其中,科技型企业5660家,同比增长48.56%。同时,成都正积极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大力推动校院地创新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健全与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平台,确保高效对接、长期合作。目前,成都编制完成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加快构建了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军民融合十条”等“三个十条”组成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了“新经济指数”“双创指数”“成都全创指标体系”等三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监测体系。


相关文章

浙江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发布

9月3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内容如下:各设区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

聚焦两院|“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9月2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活动并作“科学与中国”20周年总结与展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科技部......

最高5000万扩容支持北京加快外资研发激励、促进科研仪器开放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中提到,要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根据其在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

未来科学城集中发布20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

8月4日,2023未来科学城技术成果推介大会暨首届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召开。大会发布了《2023北京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成果集》,包括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核能核电、绿色冶金、大飞机、新材料等重点......

科技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提升“双碳”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需要不断塑造科技助力“双碳”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有效......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交易项目落地北京

“碳惠氢能-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启动发布会”3日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召开。今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该方法学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和北......

ITER、GEO、SKA亲历者讲述中国走向国际大科学合作前沿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下简称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地......

科技部:加快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7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在金融的助推下,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正在蹄疾步稳地向建设科技强国迈进。......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激发活力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鼓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抓手。河北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2022年以来,河北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数量增长......

科技赋能为江苏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之翅

以全国3.2%的耕地,产出5.5%的粮食,粮食总产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7月19日,记者从举行的江苏省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