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9 14:18 原文链接: 大连化物所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DNL1901)研究员陈萍和博士郭建平等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提出了“双活性中心”这一催化剂设计理论,并由此开发了过渡金属-氢化锂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DOI: 10.1038/nchem.2595)上。

  过渡金属上氨的催化合成是多相催化研究中的“Bellwether reaction”,该研究不仅奠定了合成氨的工业基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催化和表面科学领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氨的合成是放热反应,由于动力学阻力过大,工业催化合成氨须在高温高压(350-500°C,50-200 atm)下才能有效实施,能耗很高。低温、低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是降低合成氨能耗的关键,也是近百年来催化工作者从未停止追求的目标。表面科学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金属表面上进行的基元反应,反应能垒与反应物种NHx(x=0,1,2)的吸附能之间存在着限制关系(Scaling relations),导致在单一的过渡金属催化中心上难以实现氨的低温合成。

  针对上述问题,陈萍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氢化锂作为第二组分引入到催化剂中,构筑了“过渡金属—氢化锂”这一双活性中心复合催化剂体系,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1.N2分子在过渡金属(TM)表面解离吸附生成TM-N物种;2.LiH与TM-N作用使N原子从过渡金属活性中心向LiH转移生成Li-N-H物种,再生TM活性位;3.Li-N-H物种加氢放氨再生LiH活性位。双活性中心的构筑使N2和H2的活化及N和NH/NH2物种的吸附发生在不同的活性中心上,从而打破了反应能垒与吸附能之间的限制关系,使氨的低温、低压合成成为可能。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LiH的介入,第一周期过渡金属及其氮化物(从VN到Ni)均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尤其是CrN-、Mn4N-、Fe-和Co-LiH等,在350°C下其催化活性显著优于现有的铁基和贵金属钌基催化剂。需要指出的是,Fe-LiH和Co-LiH在150°C即表现出可观量的氨合成催化活性,证明了双中心作用机制下氨的低温合成。该复合催化剂体系中,LiH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碱金属添加剂,即其直接作为活性中心而非电子助剂参与催化过程。这一结果亦为长期具有争议的碱金属助剂在合成氨中的作用机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萍研究团队在碱金属氢化物、氮化物、(亚)氨基化合物等方面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积累。此项研究是继该类化合物成功应用于储氢(Nature, 2002, 420, 302)和催化氨分解(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2950)之后的又一新成果。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iChEM)和大连化物所甲醇转化与煤代油新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基金(DICP DMTO)等资助了这项研究。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大连化物所实现氢化锂介导光化学合成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郭建平团队,在氢化物化学固氮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揭示了氢化锂(LiH)光致脱氢变色现象与固氮之间的关联,并由......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