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8 11:32 原文链接: 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呼吁推动冬虫夏草创新成果转化

  与人参、鹿茸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滋补品的冬虫夏草,位列三大补品之首,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补肺肾益精气、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但是,受全球大气候以及曾经过度采挖破坏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长环境极其苛刻的冬虫夏草产量逐年下滑20%,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消费需求。所以,对包括致力于研发冬虫夏草生物产品11年之久的青海珠峰和另外两家企业以及政府机关来说,如何进一步完成冬虫夏草新成果转化、实现冬虫夏草中医药现代化乃至巩固供给侧改革成果,迫在眉睫。

  已届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在刚刚结束的9月21日紫光阁杂志社“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慷慨陈词,以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健康生活的需求的层面,剖析“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意义。他指出,解放并转化生产力,推动冬虫夏草创新成果转化势在必行。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使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微生物研究领域多年创新应用的“冬虫夏草菌”工业化批量生产,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比较低廉的保健药品,促进大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苏俄科学院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先后多次赴瑞典、芬兰、英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1享受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特等奖,1997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二等奖。多年来,魏江春院士一直从事地衣生物多样性及地衣型真菌系统与演化生物学以及地衣物种及基因资源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对冬虫夏草以及冬虫夏草生物产品有独到的见解和权威性。

  魏江春院士说,作为中华医药瑰宝之一的冬虫夏草,在疗效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方面,医药专家们已经并正在继续进行富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业界乃至国际惊叹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以青海珠峰、中美华东为代表的企业家们也在冬虫夏草产业化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真菌学家在探明冬虫夏草无性型期间,杭州中美华东已将冬虫夏草无性型菌丝粉的工业化产品百令胶囊投入中国新药市场,并取得可观经济效益与省会效应;近年来,青海珠峰在站在保护中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冬虫夏草这一珍稀物种高度,与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团队强强联手,以国际ZL技术和ZL工业生产工艺,综合开发利用有限的冬虫夏草资源。

  青海珠峰立足于青海特色资源优势,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藏药精华的基础上,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海牧科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药物临床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冬虫夏草保护利用和生产开发。他们利用高科技低温深层液体生物发酵技术在无菌环境下纯化复壮中国被毛孢菌而得到冬虫夏草菌粉,而以其为主要原料的百令片和雪源软胶囊早已深受消费者认可和喜爱,以相对于野生冬虫夏草绝对低价的优势,普惠于民。使“让一亿中国人吃上冬虫夏草”成为可能。

  由于冬虫夏草产业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从而使新的生产关系在推动冬虫夏草产业现代化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在高科技支撑下的冬虫夏草现代工业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冬虫夏草产业中以先进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野生资源的采挖生产方式成为现实,从而使更多人民群众在保健事业中受益;也使原始采挖虫草的牧民变为虫草工业工人成为可能;更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冬虫夏草现代工业化产业与健康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魏江春院士以饱满的热情、翔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从四个方面对冬虫夏草全面剖析,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特点、现状以及工业化冬虫夏草型菌粉的发展远景,引经据典阐述冬虫夏草以及冬虫夏草菌粉对于治未病,改善亚健康的作用,还从生态环境保护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完善冬虫夏草菌科学命名和更明确化的质检标准工作,对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民族瑰宝国际化进行分享,同时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

  他强烈呼吁,推动冬虫夏草菌药食同源进程、促进冬虫夏草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沟通,需要尽快为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换创造条件;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更能推进微生物创新领域工业化量产的冬虫夏草菌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使我国现代化冬虫夏草产业走向全球,为全人类保健事业造福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创新概念验证中心:让更多更高水平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日前,记者在浙江、北京、重庆、河北、天津等多地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和地方试点建立了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主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经验。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是什么?能否成为“四链”......

创新概念验证中心:让更多更高水平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日前,记者在浙江、北京、重庆、河北、天津等多地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和地方试点建立了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主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经验。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是什么?能否成为“四链”......

北京科协公示“2022优秀科普创新成果TOP10”入选名单

按照北京市科协《关于征集“2022年北京市科普资源”选题的通知》要求,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孑心》等10个优秀科普选题的创作作品为“2022优秀科普创新成果TOP10”(见附件)。现予以公示......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翟中和逝世

翟中和院士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翟中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14点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翟中和先生1930年8......

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为创新成果保驾护航

2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国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记者从白皮书中获悉......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钱逸泰先生逝世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网站消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员钱逸泰同志,因病于2023年1月14日11时50分在合肥逝世,......

舒红兵受聘为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

据兰州大学网站消息,1月8日上午,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举行萃英讲席教授聘任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受聘为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舒红兵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

学科“独苗”,一生为地衣“写传编谱”

珠峰、苍山、秦岭……这双脚曾丈量过中国30多个省份的数百座高山峻岭,偏远的南极也走过。现在,刚过百平方米的家也有双脚不常到的地方。这双脚的主人魏江春已经91岁了,卧室窗外的风景、客厅的沙发都会让他想起......

魏江春:六十年为地衣“写传编谱”

1997年,魏江春和妻子拍摄的金婚照。1966年,魏江春(右)和陈健斌在珠峰考察。魏江春做人和做科研的座右铭。1982年,魏江春在瑞典进行地衣标本采集。珠峰、苍山、秦岭……这双脚曾丈量过中国30多个省......

潘建伟:希望10至15年构建通用量子计算机

11月18日,在第五届世界声博会暨2022科大讯飞1024全球开发者节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分享了关于量子计算未来15年的发展潜力与计划,“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实现量子纠缠,然后完成数百个乃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