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4 17:32 原文链接: 阿尔茨海默病会传染?

  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向人们展现了一类可自我复制的致病蛋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可能。

  当人类感染了引发疯牛病的病毒后,就会患上克雅病,具体症状为大脑逐步萎缩退化,导致患者智力迅速减退。从该病已有的案例看,90%的患者会在出现临床症状后一年内死亡。这一疾病的罪魁祸首即为朊蛋白,一种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它能诱导周围的正常蛋白质也发生同样的错误折叠,并不断自我复制,成群聚集。科学家已经知道,这类可自我复制的致病蛋白,会引发罕见的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库鲁病。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朊蛋白几乎对所有,或者说对至少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内的、由错误折叠蛋白聚集而引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皆有影响。

  直到不久前,科学家都认为,造成此类严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错误折叠蛋白,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向人们展现了此类蛋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可能。

  在这项新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病学家约翰·科林奇(John Collinge)及同事对8名在36~51岁间死于克雅病的患者进行了尸检。这些患者都曾在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后来发现他们使用的生长激素被朊蛋白污染了)后感染了克雅病。而真正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虽然研究对象中有6名患者年龄尚轻,不应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但他们的脑内都存在成块的β-淀粉样蛋白,而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征。

  虽然这一最新发现堪称是“爆炸性”的,但有专家认为,对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约翰·特罗扬诺夫斯基(John Trojanowski)就指出,这一研究的实验对象数量有限,不具有普遍性,同时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该疾病具有传播性。不过,倘若最终真的可以证明,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大致相同的传播途径及病理机制,那么只要找到其中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他疾病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病学教授克劳迪奥·索托(Claudio Soto)指出,“上述研究中涉及到的病例也许只是个例,然而重要的是,搞清楚这一基本原理或许会为开发新的疗法及诊断方式提供帮助”。目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体液中成块的传染性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包括索托及科林奇在内的众多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探索检测体液中此种蛋白的方法,希望以此推动医学诊断的进步。

  不过,此类检测多半面临巨大挑战。今年9月,德国图宾根大学的马蒂亚斯·尤克尔(Mathias Jucker)及同事就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文指出,要找出微乎其微的β-淀粉样蛋白,即潜伏在实验老鼠脑内的疾病“种子”,必须使用极为细致灵敏的方法。这些“种子”即使经过6个月的潜伏期后,依旧可以重新获得致病能力。所以,这些与朊蛋白类似的β-淀粉样蛋白,很可能在疾病症状出现很早之前,就已存在于大脑内了,只是当时含量较低没有被常规测试检测出来。

  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 Prusiner,因发现朊蛋白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今年夏季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一种潜在的类朊蛋白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普鲁西纳及同事发现,这种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变异型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可引发多系统萎缩症(multiple-system atrophy,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探索这些致病蛋白的变体在结构上有何不同,及其独特结构对致病性的影响,势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已有证据表明,朊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亦不相同,”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拉里·C·沃克(Lary C. Walker,参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的那项研究)说,“我相信,认识到这些不同,对深入了解此类疾病大有裨益”。

  不断出现的新证据使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怀疑,与朊蛋白致病相似的过程,或许是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普鲁西纳也认同这样的质疑,因为在199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演讲中,他就曾预测:了解朊蛋白的构成方式有利于人们了解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等在内的更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从而开发出新的疗法。

相关文章

自适应神经连接光子处理器问世

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联合团队现已开发出一种所谓的基于事件的架构,该架构使用光子处理器,通过光来传输和处理数据。与大脑类似,这使得神经网络内的连接不断适应成为可能。这种可变的连接是......

我国学者发展出外场诱导的神经网络力场新方法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蒋彬教授课题组在发展场诱导的原子神经网络力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原子模拟是人们在微观层面理解复杂化学、生物和材料体系的光谱、......

将领域知识引入神经网络,MIT团队用光谱Transformer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图谱

代谢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竞争和疾病病理学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规模社区努力测量数千种代谢物标准品的串联质谱。然而,在临床样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光谱不能与已知结构明确匹配。令人惊讶的是,用......

突破国外封锁!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空白

1997年,从高中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26年间陈强始终在和生命科学打交道。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陈强回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Nature:神经退变和脑衰老过程中神经元DNA修复新机制

近期,Nature 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基因组稳......

效仿人脑节能,可用于AI的大型类脑神经网络实现

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CWI)科学家展示了类脑神经元如何与新颖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能够大规模训练快速节能的尖峰神经网络。潜在的应用包括可穿戴人工智......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人类罕见的神经胶细胞瘤的新型疗法

弥漫型内因性桥脑神经胶细胞瘤(DIPG,DiffuseIntrinsicPontineGlioma)是一种致命性的小儿脑瘤,患者常常会在诊断后的一年内死亡,由于肿瘤的位置,进行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化疗......

科学家阐明摄食全过程的序列性神经调控机制

自然环境变幻莫测。自然界中的动物即使在摄食过程中也需要时刻关注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险,另一方面利于获取更多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细致分析动物多种自发行为的手段,科学家主要利用摄食......

刘明院士团队:自旋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新进展

生物启发脉冲神经网络架构有望通过模拟人脑的高算力、高并行度、低功耗等特性,解决冯·诺依曼架构存储墙和能效瓶颈等问题。然而,面向构建脉冲神经网络的神经形态硬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传统CMOS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