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4 13:45 原文链接: 那些被“点赞”的成果怎样了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2017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几个小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里的一席话,让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们心里暖暖的。2016年,奋斗在国家科研一线的中科院人,为祖国书写下了一份骄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硕果累累的2016年已成过去,砥砺奋进的2017年正在前方。中科院人,正秉持着老一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FAST:已开展工程调试

  “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很受鼓舞,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习总书记对FAST的重视,对于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FAST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科学装置并非‘落成’就算结束,我们要有耐心。”张蜀新说。

  根据国际惯例,大科学工程落成后,会进入为期数年的调试阶段,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技术指标与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2017年,我们计划将对工程进行调试,并完成验收工作。我们将通过试观测脉冲星和中性氢,并根据试观测的具体情况对望远镜各部件进行调整。”张蜀新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至五年内,FAST工程将对整个天文望远镜进行联调。在此期间,科研人员将利用试观测数据,寻找脉冲星候选体,并尝试发现新的脉冲星信号,同时针对已知快速射电暴的方向开展观测研究。

  “悟空”:即将发布首批科学成果

  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提到了暗物质卫星“悟空”。身为“悟空”团队的带头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既觉得自豪又备感压力:“目前国际上竞争比较激烈,世界上有数十家实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探测暗物质粒子,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卫星正常工作、探测器标定正确,从而确保观测成功,获得科学成果。”

  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前,常进刚刚组织“悟空”团队召开了新年后的第一次会,分析去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改进提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分工部署。

  “鼓舞士气、提起干劲,有条不紊地开展后续工作。”一年来,“悟空”的设备工作正常,有些指标甚至大幅优于预想,但常进和他的团队仍不敢懈怠。“现在还没到总结经验的时候,先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注意细节,精细更精细。”常进强调。

  2017年初,“悟空”的首批科学成果将正式发布。目前,整个研究团队正在紧张地工作。

  “墨子号”:近期进入科学实验阶段

  “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的关怀和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奋。”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说,“对科学家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国家对科技事业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责任最重大的时代,因为我们要早日把技术应用于实践当中,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潘建伟回忆,早在2016年4月,习近平就曾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当时总书记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让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干劲十足!”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以来,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2016年12月中旬,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已经顺利完成,近期便会由工程研制阶段进入科学实验阶段。

  “在轨测试期间,‘墨子号’的运行状态非常好。接下来,我们会尽快组织科研队伍,完成原来“墨子号”设定的相关科研任务。”潘建伟说,“在习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下,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事先设定的相关科学任务。”

  神舟、天宫:科学与应用兼顾

  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让中科院空间应用系统工程部副主任、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感到振奋和激动:“这体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高度重视。”

  吕从民表示,“近几年整个空间科学蓬勃发展,实现了从空间探索、基础研究到应用等不同层面的全面发展,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在多个领域都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

  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为例,吕从民告诉记者,天宫二号安排了空间科学实验与探测、地球科学观测等相关应用任务,目前所有的应用项目和相关支持设备均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

  “我们也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科学实验结果和应用数据,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后,正在对返回的空间实验样品进行分析,预期会有较好的实验成果。”他说。

  在吕从民看来,中科院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的主管部门之一,能够获得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中科院确实发挥出了科研国家队的作用。他很珍视这份荣誉,也会将国家对载人航天的重视视作一种鞭策,在后面的工作中做好天宫二号有效载荷在轨测试和应用工作,争取拿出更好的科学成果,产生更大的应用效益,回应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7:从“跟踪跨越”到“引领创造”

  去年,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了中国超算,在这样的激励和鼓舞下,科研人员在超算应用和软件研发方面,拓展了更多的大规模应用,掌握了一批核心软件研发技术。

  “新一代的天河超级计算机,除了支持传统的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外,还要支持云计算、智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应用领域,面向全社会提供更为广阔的计算服务,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彭绍亮告诉记者。

  今年,新年贺词对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来说,同样意味着激励和鼓舞。

  “2017年,许多领域都将获取重要实验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告诉记者,在世界科学前沿的许多重要领域,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实验装置。这些大科学装置和实验的进展,使得我国科学家得以研究许多过去难以研究的课题,许多领域的研究将从跟踪跨越到引领和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了多项重大科学工程的进展,这些大科学工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探索物质深层结构和宇宙演化,认识未知世界。接下来的工作,更需要我们结合最新的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吴岳良说。

相关文章

天眼FAST:韩金林等新发现76颗暗弱偶发脉冲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在“银道面脉冲星快照(GPPS)巡天”中新发现了76颗偶发脉冲星。该团队还利用FAST对国际上已知的59颗RRAT......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

贵州的那口“大锅”又有新发现。利用中国天眼(FAST),我国天文学家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辐射,并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更重要的是,这种脉冲星辐射形态是国际上......

中国天眼FAST揭示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北京时间7月2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科研成果。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

FAST新发现填补脉冲星演化模型缺失一环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天眼FAST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

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1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团队,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3月18日,李菂领导的团队通过分析包括FAS......

过去10年的重大装备:拓展人类探索视界

十年来,科技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号”探路量子通信2016......

过去10年的重大装备:拓展人类探索视界

十年来,科技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号”探路量子通信2016......

姜鹏:守护中国天眼的追星人

在贵州深山的大窝凼里,有一群“追星人”,他们坚持绝对精准的科学精神,参与了“中国天眼”FAST从设计建设到调试运行的全流程,并不断进行前沿探索。在国家天文台FAST电子学实验室,总工程师姜鹏正带领团队......

印娟:与量子“纠缠”的女科学家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观测站,小雨初歇。印娟透过望远镜,在重重叠叠的云缝里捕捉到一点亮光。那正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当时‘墨子号’离开地面将近48小时......

“墨子号”何以激起空间量子科学热潮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权威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长篇综述论文《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据了解,由于在远距离量子通信特别是“墨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