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07 17:11 原文链接: 抗癌史上的华人传奇,一段不应被忘却的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李敏求医生的名字。但知道他的人,都会为他做出的成就感到赞叹不已:李敏求医生是历史上首位用化疗治愈恶性实体肿瘤的科学家,也是首名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华人。他的故事,在人类抗击癌症的历史上留下了传奇一笔。

  “局外人中的局外人”

  李敏求医生在1919年出生于沈阳。1947年,他前往加州学习细菌学和免疫学,并在美国扎下了根。在芝加哥与纽约的几所医院经历辗转后,他最终来到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加入了内分泌科主任罗伊•赫兹(Roy Hertz)博士的团队,担任助理产科医师。在那里,他和罗伊一道,研究用化疗治疗绒毛膜癌的方法。

  当时,癌症的手术切除疗法正大行其道,而化疗研究才蹒跚着迈出步伐。正如《万病之王:癌症传》所言,“癌症化疗师被医学界广泛认为是局外人”。而李敏求医生则更像是“局外人中的局外人”。据记载,他加入罗伊团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朝鲜战争的征兵。

  然而命运阴差阳错地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他对绒毛膜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绒毛膜癌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胎盘的恶性肿瘤,会很快转移到肺、肝脏等器官,导致患者死亡。在工作中,李敏求医生见到了许多在痛苦中慢慢死去的绒毛膜癌患者,这些情景在他的脑中挥散不去,并促使他思考全新的治疗手段。

  此时,位于波士顿的现代化疗之父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正在从事叶酸拮抗物的研究,并已经在儿童白血病患者身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熟知这一发现的李敏求想到,如果叶酸拮抗物能够让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停止生长,那么它是否也能让快速分裂的胎盘细胞稳定下来,延缓绒毛膜癌的爆发呢?

  没过多久,李敏求就迎来了检验自己想法的机会。而这将彻底改变抗癌的历史。

  走在时代之前

  1955年的一天,一名美国海军的妻子被送到了医院。绒毛膜癌已扩散到了年仅24岁的她的肺部,像葡萄般一颗颗在她体内聚集。她的肺部破裂了,血液和空气混在一起,充满了她的胸腔。医生们手忙脚乱地从她的体内抽出血液,暂且稳定住了她的病情。但哪怕是最乐观的医生,都认为她熬不到第二天。

  与药理学专家进行了一番讨论后,李敏求医生决定放手一搏,使用氨甲喋呤对她进行治疗。

  她活了下来。缔造这一奇迹的,仅仅是10毫克氨甲蝶呤。

  这给了李敏求医生巨大的信心,也让他有了更多回旋的余地。在接受了几周的氨甲蝶呤治疗后,这名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几个月后,李敏求医生与罗伊惊讶地发现,在X光胸透片上,已经看不到了肿瘤的踪迹。为了确保没有出错,他们重新进行了一次检查,确认了这个结果。这是史上第一次通过化疗,让一个转移性的恶性实体瘤消失的案例。1956年,这项研究得以发表,并引起轰动。

  李敏求医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相反,这次成功,让他对绒毛膜癌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现,患者体内的“绒毛促性腺素”水平随着氨甲蝶呤的使用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在未治疗的患者体内,这些激素水平异常地高。经过治疗后,它的水平则会锐减。因此,他敏锐地意识到,绒毛促性腺素的水平能用于分析治疗的效果。而倘若血液中还存在这种激素,就意味着患者的癌症并没有被治愈,哪怕在她们的体内已经看不到了肿瘤的迹象。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大胆的治疗手段:尽管化疗药物会产生毒性,只要绒毛促性腺素水平没有抵达正常值,他就继续为患者进行化疗。在旁人看来,他“几乎是在治疗数字,而不是在治疗病人” 。

  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委员会并不能理解李敏求的做法。在他们看来,肿瘤消失了,那就是痊愈了。继续采用化疗,只会增加患者所承受的毒性,并没有实际好处,这是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能接受的。在一次见面后,李敏求医生被当场开除。

  时间证明一切

  这个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李敏求医生离职后,他的患者们迎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那些在肿瘤消失后就停止化疗的患者,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癌症复发;而那些坚持进行化疗,直至绒毛促性腺素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即便是停药几个月后,都没有出现复发。

  整个癌症化疗领域为此震惊。这是一项“对于癌症治疗而言异常重要的新准则”,许多肿瘤学家说道。他们终于明白,一些生化标志物可以被用来指示肿瘤的复发风险。而李敏求医生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带来了这一发现。

  在李敏求医生与他的同事们做出这一发现之前,90%的绒毛膜癌患者会在一年内死去。如今,在化疗的帮助下,几乎所有的绒毛膜癌患者都能痊愈,甚至不需进行手术。

  尽管最终得到了“平反”,李敏求医生却再也没有回到国立癌症研究所工作。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与纽约州立大学度过了20年的时光后,他回到了赴美第一站——加州。但他并没有远离癌症治疗。在接下来的生涯中,他与团队先证明用化疗治疗睾丸癌的可行性,又发现手术加氟尿嘧啶的疗法,能够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基于在化疗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在1972年与另外15名科学家一道,分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华人首次获此殊荣。

  1980年2月12日,李敏求医生因心脏病辞世。随着岁月流逝,如今知道他的人已不多,他的故事也只是偶见报端。因此,我们在这个世界癌症日之际,为大家将他的故事再次进行整理。我们应该记得,在对抗癌症的战争中,有一名华人,曾留下了一段传奇。

相关文章

高分辨率评估人体细胞内的分子结构动态及药物作用机理

核糖体是细胞内的最丰富细胞器之一,负责将mRNA翻译为蛋白质,是很多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核糖体在体外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人体细胞翻译活跃过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

汝之蜜糖,癌症砒霜,揭开甘露糖抗癌作用机制

在哺乳动物中,甘露糖(Mannose)是一种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单糖,它是通过糖酵解分支途径从葡萄糖重新合成的。甘露糖作为一种天然糖类,在许多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甘露糖可以有效地促进......

紫杉醇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是怎样的?

紫杉醇类药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的药物,其副作用主要有周围神经病变等。了解紫杉醇类药物的体内作用方式有助于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荷兰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揭示紫杉醇类药物在体内的抗肿瘤机制。该研究成果于......

生酮饮食:一个有希望的癌症武器的阴暗面

营养学家声称,生酮饮食可以潜在地帮助你减少高达10%的体重。这些饮食计划的特点是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刺激身体燃烧自己的脂肪储备。然而,它们也可以通过剥夺肿瘤生长所必需的葡萄糖来帮助对抗各种癌症。......

免疫疗法无用了?光激活抗癌研究取得新进展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的科学家们离创造新一代光激活癌症疗法又近了一步。这一疗法通过打开嵌在肿瘤附近的“LED灯”来发挥作用,然后激活生物治疗药物。该疗法将具有高度针对性,比目前最先进的癌症免疫疗法......

全新的细胞死亡机制!《自然》子刊新发现,带来抗癌新策略

在人类与癌症的漫长斗争中,一大难点在于癌细胞总是能无视细胞死亡的规律,在机体内野蛮生长。例如,基于诱导细胞凋亡的癌症疗法已经出现,但癌细胞常常能逃避细胞凋亡,对这类疗法产生抗性、造成癌症复发。因此,科......

Nature子刊:这款抗癌药物,被发现可以延长寿命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atureAging发表了题为:DietarysupplementationofclinicallyutilizedPI3Kp110αinhibitore......

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清单公布

为鼓励制药产业发展,降低患者用药成本,现将第三批适用增值税政策的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清单等公告如下: 一、自2022年12月1日起,本公告附件1中的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

科研人员从土沉香花中发现抗癌活性分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803.shtm中新网昆明4月6日电(记者胡远航)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

深海微生物抗癌分子机制发现

北京3月22日,根据21日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salinosporamideA(又名马里佐米)的海洋微生物是如何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