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3 10:39 原文链接: 南海发现首例碳酸岩母岩浆向玄武岩连续转化现象

  科技部官网消息,日前《自然——地球科学》在线报道了我国主导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在中国南海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团队发现了世界首例富硅碳酸岩母岩浆,及其向碱性玄武岩连续转化的现象。这一发现说明南海下部存在一个异常的地幔组成,对于认识CO2在岩浆起源和演化中作用有着重大科学意义。

  在对IODP 349航次中国南海深水海盆钻取的火山角砾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张国良研究团队发现了上述现象。

  地幔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碳储库,地幔中的CO2可能对岩浆的最初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多年来大量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推断:地幔中极有可能存在富硅的碳酸岩熔体(岩浆),这种熔体可能与碱性玄武岩的成因有某种关联。长期以来这种熔体一直只存在于实验结果,此次在实际样品中发现尚属首次。

  据悉,该项研究成果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包括:首次发现地球深部真实存在富硅碳酸岩母岩浆;研究显示大洋海山下的岩石圈可能存在稀土元素富集带;首次发现厚岩石圈是阻止地球深部CO2迁至地表的重要屏障,而薄岩石圈有利于地球内部的CO2随岩浆迁出地表。

  该项成果是2014年在南海实施的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的IODP349航次的后续研究成果。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是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目前世界上共有26个国家参与,科技部代表中国政府参与IODP计划,负责组织协调国内有关力量深入开展联合研究和国际合作,并在同济大学设立了中国IODP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实施工作。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现陆壳裂洞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阎贫团队通过多道地震剖面观察发现南海东北部裂谷盆地内部出现陆壳裂洞。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陈昌亮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阎贫、......

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必须排除美国干扰

对话与合作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化解矛盾和分歧、增进各方互信的最佳途径。在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进程中,东盟国家应增强自主性,排除来自美国的影响和干扰当前,东盟国家和中国正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

研究揭示南海西北陆缘孤立海底峡谷系统形成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

嫦娥五号样品揭示20亿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浆活动

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精确测定了月球的年龄是20.3亿年。嫦娥五号的首批样品于2021年7月12日向国内科学家发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样品分发,共计......

中国科研人员重新解译月球年轻玄武岩矿物组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三号原位探测数据和嫦娥五号样品研究,重新解译月球年轻玄武岩矿物组成,发现月球年轻月海玄武岩区域矿物组成并不均一,也并不富集橄榄石,为进一步了解月球内部成分、结构、......

南海“大洋红层”为研究深水环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团队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红层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ondwana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张哲博士为论......

卫星观测海表盐度偏差的区域分布及其因素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在卫星观测海表盐度偏差的区域分布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博士研究生欧阳雅婷为第一作者,杜岩研究员、张玉红......

南海生态环境对热带气旋风泵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研究揭示南海陆架区和海盆区叶绿素对热带气旋风泵的响应特征及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inMarineScience。该......

科研人员在南海发现一种新型蛇纹石泥火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42.shtm南海西南海盆中脊裂谷型蛇纹石泥火山形成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

全国珊瑚礁论坛聚焦珊瑚礁研究与保护

近日,以“共享未来:珊瑚礁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全国珊瑚礁论坛暨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2022年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南海海洋所、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