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7 13:30 原文链接: NAE新科院士张东晓谈科研评价体系优化

  2月初,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17年新科院士名单,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因多孔介质流体随机模拟的先驱工作而当选。《知识分子》为此访谈了张东晓院士。作为东、西方教育的亲历者,张东晓对于中国与西方科技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质”与“量”的差异

  张东晓坦承,中国与西方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差异。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说,23岁(1990年)到美国攻读硕士,26岁取得博士学位,36岁做正教授。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由地质工程到水文学的专业转换,还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中国的学制在时间上是有要求的,但在更加重视‘质量’的西方却允许甚至鼓励这样特殊的案例。”

  “国外可能更重视‘质量’:导师、同行会对候选人的工作做出评估,如果认为候选人的研究有深度、有价值,符合其‘质量标准’,即可拿到相应的学位或者某个职称;而国内可能更重视硬性的‘数量’,例如必须学习或工作足够的年限,或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文章累计获得多少影响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都是毕业或晋升的‘硬指标’。不同的评价标准原本各有利弊,当然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要以同行评议考量科研

  张东晓还指出,近年来,国内以发表CNS(Cell、Nature、Science杂志的简称)为目的的研究风气“有些过头了”。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本是一件好事,但以此为目的去做科研,甚至去迎合期刊的“口味”,这与研究的本质有所背离,“在国外一流大学,有CNS文章发表,大家都会感到高兴,却不会以此或其他高影响因子文章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那是三流大学的做法”。

  “以北大工学院六个系中的材料与力学两个领域为例,材料的杂志影响力都相对较高,文章的发表周期也很快,力学的杂志却恰恰相反。”张东晓表示,如果两篇文章同时发表在这两个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上,尽管对其领域所产生的推动意义和价值在长期来讲可能差不多,但在国内的评价体系下,则可能对研究者产生不公平的影响。“流体力学顶尖的学术杂志之一,JFM(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影响因子只有二点多,如果放在材料领域却是很不起眼的。因此,如果单纯以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为衡量标准,那么工学院所有的奖励或晋升机会都要给材料系老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张东晓说:“不仅如此,一个相对残酷的事实是,有些研究成果尽管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却永远都不可能发表在CNS这类杂志上,因为每个杂志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兴趣点也不一样。”

  “所以,在评价一位研究者的工作时,要进行综合的考量,需要同行的评价和认可,而不是单纯地设置一个条框,以文章数量、影响因子数量来衡量。”张东晓指出,“在同行中得到什么样的尊重,获得什么样的认可,是否是重量级学术协会或机构的成员,获得了哪些专业领域的荣誉,哪些工作对其所在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些都可以为综合评价一位研究者的工作提供参考,而不是单纯以CNS发表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大小作为依据。”

  以预聘制提高员工素质

  十年前,张东晓参与创办了北大工学院,他主抓人才引进、教职员工的评估晋升和学院的战略发展。他博士毕业后先后担任了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俄克拉荷马大学石油和地质工程系米勒讲席正教授(终身制)等职位。2010年,张东晓回国并于2013年担任全职院长。

  谈到北大工学院探索的一套全新评估体系,张东晓解释道,“在选任制度上,我们率先开始了预聘制的尝试,这也是西方较为普遍的形式”。所谓预聘制,是根据教员的具体情况,北大工学院与其签订三年或六年的合同。在合同期满的六个月前开始对其进行考核。该考核程序包括本人填写教学、科研和服务业绩表,国内外同行对其业绩和水平进行评价,教授评审委员会形成评估建议,院、校学术委员会形成最终评估意见等。“在评估的过程中,工学院会征求10位国内外同行对于被评估者的评估信,国外7封,国内3封。因而能客观地评价该教员的学术水平,是否对其所在领域做出了深入的工作和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张东晓强调,合同期满且评估结果不合格者,将无法继续留任工学院,这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师工作形同“铁饭碗”的局面,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提升了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在这一新机制的保障下,北大工学院现拥有“院士”“长江”“杰青”等国家级头衔的人才占全部教员的50%以上,“正因为有这么好的教员,北大工学院的人均科研经费、人均科研产出也是最高的”。

  看重管理工作的社会价值

  从一名海外学者,到如今北京大学工学院的管理者,身份的转变和责任的增加并没有让张东晓改变对学术的执着。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外,张东晓仍会带领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一起探讨科研工作。谈起此次当选NAE院士,张东晓表示,“NAE对于院士的提名和选举过程非常严谨,只要你的研究工作有价值,或者说对于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当选其院士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用他的话讲,“也仅是一份荣誉而已”。

  在张东晓看来,改革学院制度、完善评价体系等工作,可能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更大。他解释道,“至少对于国内的高校生态来讲,是这样的。当你看到制度的建立产生了良好的循环和深远的影响,你会觉得这比只是做一个学者贡献更大”。

相关文章

瞄准原始创新激发人才活力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瞄准国际脑科学研......

老教授忧愁,年轻人吐槽:如今评价体系怎么了

 在近日揭晓的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96岁的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是“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之一。王振义在接受电话连线时,他表达最多的不是获奖的喜悦,而是对我国年轻人才成长的忧虑。“我......

科研评价要突出“唯原创性”标准

2018年10月以来,国家开始大力破“四唯”“五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及唯帽子)。新时代科研评价当立“唯原创性”为标准。什么是“原创性”?如何评价“原创性”?英国针对大学的“卓越科研评......

官本位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扭曲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特质无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质疑。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看来,官本位,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刘兵表示,科学的进步和创新需要怀疑精神,而在......

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不是梦”

  将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海底沉积物?科学家最近一项基于物理模型的数值研究,为推动这一梦想从理论变成现实迈出了坚实一步。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课题组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

科研评价要分阶段淡化影响因子提高同行评议权重

一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何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跟这个国家的总体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这个大学(院系,或学科)的总体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前者可以用跟跑阶段......

2018年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国际论坛举行

2018年3月17日至18日,为聚焦国内外学术前沿,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讨论和交流,同时也为北京大学“青年千人”计划储备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由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工学......

NAE新科院士张东晓谈科研评价体系优化

2月初,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17年新科院士名单,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因多孔介质流体随机模拟的先驱工作而当选。《知识分子》为此访谈了张东晓院士。作为东、西方教育的亲历者,张东晓对于......

NAE新科院士张东晓谈科研评价体系优化

2月初,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17年新科院士名单,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因多孔介质流体随机模拟的先驱工作而当选。《知识分子》为此访谈了张东晓院士。作为东、西方教育的亲历者,张东晓对于......

争鸣与探讨:科研评价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CFP【争鸣与探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