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27 09:07 原文链接: 研究表明微藻生物能源副产物尚缺安全标准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博士王伟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藻类生物能源副产物在开发过程中易受到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将微藻生物能源副产物应用于食品或动物饲料之前,必须要建立详细的安全标准。该评论文章已由《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作为最有前景的生物能源之一,微藻生物能源一直备受青睐,世界上以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为目的,进行较大规模的微藻产油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是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长期以来该产业发展颇受制约。

  王伟波认为,在开发和加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维持藻类生物能源副产物的效能,更要注意其安全性。据他介绍,产油藻类的大规模培养主要采用跑道式开放培养池和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两种方式,目前,跑道式培养池是最广泛的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在藻类的培养和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大尺度的开放培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包括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在内的环境污染物,以及非目标藻类、真菌、昆虫和细菌等生物污染物的污染。

  此外,由于微藻中核酸相对较高,可能会增加人体血液的尿酸含量,从而增加痛风的风险;高密度培养微藻可能会诱发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如水华藻类中的毒素,这些产物对人类健康也可能产生新的威胁。

  因此,王伟波建议如果期待将微藻生物能源开发成食品或动物饲料,必须对其营养质量和毒理学安全性进行评价。

  该研究得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主要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综合评价”资助。

相关文章

海洋所盐田藻类生物碳汇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完成的关于盐田藻类碳沉积的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

融资超5000万美元!生物基聚氨酯新技术,到底用在了哪儿?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获悉,近日,美国植物材料科学公司Algenesis开发了全球首个由Soleic技术制造的生物基聚氨酯塑料(bioPU),原料来源于植物和藻类,具有可再生、高性能、完全可生物降解、还可后......

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未来可期

据《日本经济新闻》最近报道,今年4月,总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岁实验室公司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生物燃料。该公司的目标是在用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时,将其成本控制......

中外学者合作对5亿年前寒武纪一种化石重新鉴定为藻类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中外学者合作研究的古生物学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对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一种之前鉴定为苔藓动物的化石进行重新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化石为藻类,而非动物。这项研究结果挑战了人们对......

新研究为藻类规模化培养的污染控制模块提供思路

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因其在诱导条件下可积累占细胞干重5%以上的虾青素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规模化培养过程中,容易遭受寄生性真菌的感染,造成藻细胞死亡和培养崩溃,给工业化生产带来严重的经......

藻类高效“吸碳”原理揭开

科技日报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京都大学山野隆志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与吸收二氧化碳息息相关的“LCIB”蛋白质能够根据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在叶绿体内的不同部位发挥......

三重共生体系研究取得进展

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异养生物和光合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广泛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许多真核生物因此成为混合营养生物,即它们通过从藻类中获取藻类内共生菌或叶绿体,将捕食和光合作用结合起来。光合自养内共生体通......

藻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方面研究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系统开展了马尾藻和浒苔这两种藻类在单独(mono-culturemode)与共生(co-culturemode)环境下,对不同氮......

藻类滋生怎么办?集群式超声波除藻技术来助力

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承担的水专项“十三五”“高藻胁迫下梅梁湾周边河道水环境深度改善和良性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以原位超声波高效处置藻类为目标,针对传统超声波......

赵南京组在水质生物毒性藻类光合抑制试验研究获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赵南京课题组在藻类光合抑制效应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光学学报》以优秀论文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中,评估毒性的时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