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6 13:53 原文链接: 液体活检:与田埂博士共话科研及产业前沿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卫计委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肿瘤检测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液体活检技术,正走进大众视野。那么液体活检能达到怎样的医疗目的,液体活检包含哪些关键技术以及液体活检的发展趋势如何呢?就这些问题,元码基因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CCGC)成员,国际肿瘤基因组(ICGC)成员田埂博士接受了生物谷的采访。

田埂博士

  “面向未来”的数字PCR技术

  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技术之一的数字PCR技术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数字PCR技术能够直接读出DNA分子的拷贝数,是对起始样品的绝对定量。田埂博士表示,数字PCR技术的灵敏度更高,从检测突变频率的角度考虑,数字PCR技术能够检测到万分之一的基因突变,而传统的荧光定量PCR只能检测到百分之一的基因突变。正是由于数字PCR技术的高灵敏度特性,其在检测肿瘤基因低频突变以及细菌耐药性基因的检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通常细胞内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在千分之四以下,此时只有数字PCR技术能够灵敏地识别出这些异常的突变并做出预警,这点在癌症早期诊断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田埂博士进一步补充表示,尽管目前数字PCR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尚未取得注册证,但美国已有专家共识确认数字PCR技术在检测EGFR抑制剂耐药性(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时具有高灵敏度,可以更早期地检测到耐药现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数字PCR技术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技术。

  “一步到位”的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

  谈到液体活检,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相比于血液囊泡内的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田埂博士表示,ctDNA检测已经经过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其准确性及重复性已经得到反复论证。ctDNA检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既能在肿瘤早期检测到肿瘤的存在,也能为肿瘤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因此我们称其为“一步到位”检测技术。更为准确地讲,ctDNA检测不仅是一种检测技术,更是一种治疗技术,正因如此,该技术现已成为液体活检的热点领域,田埂博士介绍说。

  科学谨慎的态度审视现有技术

  任何一种检测技术,无论是用于科研还是临床检测,都应做到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同时保证假阳性或假阴性出现的频率低。在这个问题上,田埂博士强调说,目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已经取得数项许可,在灵敏度和重复性上已经取得了国家监管部门的认可。二代测序技术(NGS)尽管目前没有取得临床应用许可,但从实际科研结果看,其灵敏度和重复性与数字PCR技术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是相当的,是值得信赖的。

  中国科学研究紧随并引领时代前沿

  在访谈中,田埂博士特别提到了我国科学家及产业研发工作者取得的卓越成绩,如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在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及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仪技术上做出的突出贡献。

  田埂博士最后展望说,未来五到十年内,液体活检会朝着集成化、小型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集成化的液体活检技术会在肿瘤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用药指导、耐药监控、复发监控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PacificBiosciences上调2023年收入预期,第三季度业绩亮眼

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PacBio)本周一宣布,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7%的收入业绩推动下,该公司已上调2023年全年收入预期。根据最新预测,PacBio预计2023年总收入将在1.95亿美元至2.00亿......

院士汤钊猷:搞科研不能只为SCI

“今天要讲我的一生做成的两件半事,其实这些都是我和团队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诊早治,大幅度提高疗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过去一般没有活过5年,通过综合治疗,缩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总遇到青年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苦恼。这是当下高校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体制下的青年教师,尽管各学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终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惊艳的科研创新成果,又......

空间转录组综合资源存储库CROST正式上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开发的空间转录组综合资源存储库(CROST)正式上线,该研究成果以“CROST:acomprehensivereposit......

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

中国科研经费&论文两大利好!

近日,有两则关于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奋。一是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来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科研难做,难在发论文和申基金。两者相比,基金或许更难上一筹。每年到国自然基金评选阶段,那真是千万大军挤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忧。近几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国自然基金越来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红书上吐槽,现在......

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看看新增哪些内容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包含总则、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社会活动行为规范、增选工作行为规范、禁止行为以及附则共六章,共三十三条。《规范》指出......

刘少军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昂......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