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30 14:06 原文链接: 青岛能源所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系列阶段性进展

  特斯拉电动车的起火事故接连发生,国内数起均十分严重,甚至整车严重烧毁,让人们对商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重新审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有机电解质是燃烧、爆炸隐患的罪魁祸首。尽管电池管理系统可一定程度上保证电池一致性和安全,但当外力碰撞造成穿刺的时候,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在所难免。显然,这不是通过单纯的外部电池管理或物理外围保护所能解决的,需从理论上突破锂电池的设计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

  利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被认为是从本质上提升锂电池安全性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固固界面相容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及固体电解质规模制备技术不成熟,至今尚未有商业化的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问世。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设的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青岛储能院)在中科院纳米专项的支持下,历经多年摸索与开拓,在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已经发表SCI论文42篇,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全海深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示范方面,攻克全海深长续航动力电源的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实现11000米压力舱考验和全海深示范应用,助推国家深海电源迈向新高度。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件,研究与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固态电解质体系是系统提升电池性能的核心和瓶颈问题。但无论无机材料还是聚合物材料,仅靠单一材料无法满足大容量电池在离子导电性、机械强度及热稳定等综合性能提升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青岛储能院提出“刚柔并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理念,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创新地复合“刚性”多孔骨架材料和“柔性”聚合物离子传输材料。通过刚柔材料的优势互补,结合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增加嵌段运动且提升界面离子传输的特点,制备出多款综合性能优异的“刚柔并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进而满足了长续航、高安全固态锂电池的苛刻要求。系列成果已经发表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3694;Electrochim. Acta, 2017, 225, 151;J. Mater. Chem. A, 2016, 4, 5191;Chem. Mater., 2017, 236, 221;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8737;Adv. Sci., 2017, DOI: 10.1002/ advs.201700174;J. Mater. Chem. A, 2017, 5, 11124等学术期刊。

  固态电解质与电极间固固界面的离子传导关系到固态锂电池的成败。为有效降低界面阻抗,受“SEI膜”的启发,青岛储能院提出“原位自形成”机制,首先将液态单体分子浸润电极界面,再原位聚合为高分子量的固态电解质。此“原位自形成”体系在有效解决固固界面离子传导的同时,改善锂离子在界面分布从而抑制锂枝晶,成果发表于Adv. Sci., 2017, 4, 1600377;2017, DOI: 10.1002/manuscript No. advs.201700174。基于此理念,青岛储能院构筑的一体化固态钠电池,可有效降低界面阻抗并拓宽电化学窗口,大大提升固态钠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与此同时,该“原位自形成”方法进一步延伸至高电压磷酸铁锰锂正极的应用及锂金属负极的原位保护,系列成果发表于Small, 2017, 13, 1601530;J. Mater. Chem. A. 2017, 5, 11124;Chem. Mater. 2017, 29, 4682。

  在固态电池实际应用中,挤压、穿刺等现象不可避免。如何应对随之带来的固固界面失效问题非常必要。青岛储能院巧妙利用热可逆聚合物的温度响应凝胶化过程,构筑了具有“冷却恢复”功能的固态电池体系(图2)。在受到强烈挤压或折叠后,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虽然被破坏,电池性能骤降,但可通过简单的低温冷却步骤重塑有效的固固界面,实现电池性能的高效恢复 ,成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17, DOI: 10.1002/anie.201704373。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器件集成和中试方面,青岛储能院已经突破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的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出大容量固态锂电池;国家化学电源检测中心第三方检测能量密度达到300 Wh/kg,循环寿命超过500次;而且他们进一步发展聚合物受热流动会切断短路点保障安全性能,多次穿钉实验表明电池安全性极佳且具有自修复特性(图2)。

  2017年3月,青岛储能院开发的“青能-Ⅰ”固态电池随中科院深渊科考队远赴马里亚纳海沟,为“万泉”号着陆器控制系统及CCD传感器提供能源,顺利完成万米全深海示范应用,标志着中科院突破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掌握全海深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将会为发展“蛟龙号”为代表的深海潜器的高性能长续航电源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与技术已申请中国发明ZL29项,国际PCTZL3项。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纳米专项、中科院深海电源项目、山东省前瞻性专题基金和青岛储能院智库联合基金支持。

图1 “刚柔并济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图2. 智能“冷却恢复”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样品及穿钉实验

相关文章

响应设备更新政策|锂离子电池材料表征解决方案

锂离子电池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比容量等关键技术参数,在严格控制现有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还需不断开发出新型正负极、隔膜和电解质......

新型锂电池在70℃到60℃环境下“充放自如”

从电解液的特性着手,锂离子电池的快充难题有了新突破。2月29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范修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科研团队设计出一款新型电解液,能够支持高比能......

新型隔膜提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记者1月9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中心科研人员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和化学蚀刻工艺,成功研发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化学所锂电池硅基负极研究取得进展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具有更高理论比容量的硅基材料被认为是颇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硅基负极在充放电时存在较大的体......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研究员郭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王青松等人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光纤检测早期预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显,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高能量密度......

充电宝等8月起强制3C认证!无证明年将禁售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

岛津GC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的典型应用(下篇)

锂离子电池(LIBs)是一种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完成充放电的工作。LIBs是公认的绿色环保化学电源,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放电电压平稳、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因而发展迅速,应用......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电压低温钴酸锂正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受低温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性能不佳,尤其是在冬季的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考虑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优异的民用锂离子电池必须在-25℃保持其大部分容量。然而,商用锂离子电池在0℃以下的容量保......

天大陈亚楠等人研发数秒合成锂电池正极材料新方法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大型储能系统,面向更高能量密度以及更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需求也迅速增加。在这其中,正极材料性能和价格占据了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地位。然而,目前相关材料的......

新型锂离子电池能耐极寒和酷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269.shtm科技日报北京7月6日电(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开发了一种锂离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