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15 15:07 原文链接: GeorgeChurch:从“好奇宝宝”走向“全才科学家”

  1从“好奇宝宝”走向“全才科学家”

  众所周知,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是多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变革者,包括基因组测序、合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工程等,被业内誉为“遗传学大牛”、“全才科学家”。

  他领导个人基因组项目,让公众参与进来分享基因组和健康数据;他想办法用DNA编码数据,记录了活细胞中的事件;他将基因组读写技术结合起来,对细菌基因组进行迄今最大规模的重写;他还率先将CRISPR用于器官移植、逆转衰老和基因驱动(gene drive)。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甚至曾患轻度阅读障碍;他,不仅性格腼腆,还爱沉默寡言;他曾重修九年级,复读研一;他曾经在求学期间因挂科2门而被退学,他曾在科研期间失去了主要的资金来源……

  那么,是什么让他走到基因组前沿成为技术先锋的呢?是什么鼓励着他不断前进且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基因研究中?

  这一切都源自他为科研着迷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处于对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属性空白时,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的内在心理。它包含为某一件事情着迷的乐趣;包含对某种事物强烈的兴趣;包含为某一事业持之以恒的“建树”。

  好奇心是全球社会的宝贵资源,伟大的发现始于好奇心。默克公司发布的《2016年好奇心状态报告》显示,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备好奇心,但有高达84%的受访者认为好奇心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3为科研着迷的少年

  1954年,Church生于美国佛罗里达。由于他继父是一名医生,Church总是为继父医药包里的各种东西着迷。

  年仅13岁的Church曾将碾碎的药片加到了养着蝌蚪的水中,将它们的生长情况与另一组未接触药物的蝌蚪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蝌蚪的生长。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并把这个结果展示在科学课上。

  1968年,Church被送到了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学院,在那里他深深沉浸在科学世界里。

  他养了一堆肉食植物,想通过往水里加赤霉素让它们长成庞然大物。

  在完成了化学课程之后,Church被准许独立进入化学实验室,玩玩猜化合物的游戏。

  Church还对计算机和机器人感兴趣。他高一的时候在数学楼地下室找到了一个电脑,随后通过编程书和偷听四年级学生在机房的对话来自学编程。

  1972年Church进入了杜克大学。大一他就提前选修了初级、高级和研究生课程,最终在两年内完成了两个本科学位。

  在去哈佛读博之前的那个夏天,Church呆在波士顿看分子生物学论文和计划实验。那时他就已经在构思改良DNA测序技术,并决定要加入了诺贝尔奖得主Walter Gilbert的实验室。

  4被退学的明日之星

  1973年,年轻的George Church终于在Sung-Hou Kim的X射线晶体学实验室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出于对物理、数学、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的巨大好奇心,他在杜克大学的第二年和最后一年都泡在那儿。

  好奇心让Church认知到了不足,于是他继续去攻读研究生,并申请了杜克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Church很快发表了五篇文章。

  在读了一年的微生物博士之后,Church决定改读生化博士。然而1976年初,这位明日之星被杜克大学扫地出门了。Church对生化和微生物都不感兴趣,因为没去上课而挂了两门。

  Church在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喜欢做研究,但不喜欢上课,因为他本科的时候已经学过了,重复的内容很难勾起他的“好奇心”。

  随后,有“挂科”史的Church只好成为Sung-Hou Kim实验室的一名技术员,但“好奇心”驱使他不愿止步于技术员,于是,Church申请了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竟然入围了,从此他的科研事业逐渐走向高峰。

  5科研转化,每年成立1家公司

  从2005年开始,Church以每年成立1家公司的速度要求自己。

  如今他参与10余家公司的成立。他认为每一家公司不仅是数量规模上的不同,还必须是不寻常的类型。尤其是当自己的博士后想创建公司时,最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他看来,在战场上,那些成功躲过所有子弹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所以说,体会过失败并克服这段经历,比成功更重要。如果你没有体会过失败,那只能说是你未全力以赴,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后退。

  倘若真的想让团队所有人成功,除非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失败。这是不可能的,唯有不忘初心(好奇心),方能成就强大的自己。

相关文章

默克发布最新好奇心报告:中国员工好奇心指数有几分?

好奇心引领着人类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小时候的达尔文对什么都好奇,他热衷于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甚至因为对化学感兴趣而偷偷设置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后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达尔文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并撰写了论......

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能走多远

今年2月,微软公司CEO萨提亚·纳德拉的新书《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中文版面世。在这本书中,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一直被鼓励保持好奇心,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在近日......

GeorgeChurch:从“好奇宝宝”走向“全才科学家”

1从“好奇宝宝”走向“全才科学家”众所周知,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教授GeorgeChurch是多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变革者,包括基因组测序、合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工程等,被业内誉为“遗传学大牛”、“全才科学家......

让好奇心催生基础研究“一念非凡”

暗夜里踽踽独行,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进,如何突破认识的边界?因有好奇心的存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维度,才会被不断拓展。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中一句“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

6月30日,兰道尔·门罗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万物解释者》,出版品牌“未读”借此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学作家和科学媒体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探讨科普的现状和未来。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处一......

向好奇心致敬:2016菠萝科学奖揭晓

加薪有助于戒烟?婚礼送份子钱有数学公式?苍蝇为何总在搓手?……9日晚间在杭州颁奖的第五届菠萝科学奖,其风格依旧延续了以往的搞笑和无厘头,但不变的还是科学家“认真的幽默感”以及对好奇心和科学传播过程的关......

“好奇害死猫”是真的吗?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对事物要保持好奇心,不管怎样,好奇心是让我们人类迎合时代,不断进步的关键。不过,有时候我们会夸大好奇心的重要性。根据最近来自维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好奇有时候会导致......

王恩多:好奇心与童心让我充满活力

作者简历王恩多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原籍山东诸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