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22 10:02 原文链接: 樊胜根:为农业发展贡献管理智慧

  “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殊荣,更是一份责任。管理像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这样的研究机构既富有挑战性,也让我受益匪浅。”近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荣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管理学界的诺贝尔奖”。

樊胜根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樊胜根表示,看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腾飞,特别是在农业与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深感自豪,未来将为中国和全球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管理智慧。

  领导国际机构 为中国发声

  樊胜根自2009年起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农业研究组织高层领导的中国籍雇员。“樊博士深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他从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为中国人民及中国农业、食物和营养的发展机遇去发声。”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SUN)协调员Gerda Verburg评价道。

  从事农业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的研究工作30余年,樊胜根主要的学术成果包括率先使用生产函数法研究中国农业快速增长的根源,并提出制度创新和改革对中国农业增长贡献巨大。他所创建的经济计量系统模型可以对各类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不仅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也被国际机构作为范本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

  樊胜根对中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围绕公共政策与农村贫困建构了动态均衡的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原因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为政府制定并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了有力参考,也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农村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他还积极倡导建立以营养和健康为驱动的国际食物新体系,并从全球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新常态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在食物安全和营养问题的全球治理上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在担任所长期间,樊胜根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从研究项目到对外合作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战略指导。他认为管理不仅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对研究机构也是如此;而提高管理效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食物体系转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管理农业部门、食品工业和农村发展,妥善管理农场和企业,以促进农业和食物部门更有效地增长,这对实现消除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目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说道。

  谈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中国的工作,樊胜根表示,“近几年,我们主要侧重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过去中国的农业发展强调主粮(如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自足。通过科研投入提高产量,目前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在和国家有关部门探讨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重要性,要给全国人民提供健康、安全、有营养的食物。”

  “去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把全国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认为,健康中国不仅仅限于医疗、卫生,或者锻炼身体,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饮食。如何保障饮食健康、营养、可持续,这是未来IFPRI在中国和全球的研究重点。”樊胜根进一步补充道。

  中国农业的经验和未来

  “显而易见,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际农业政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樊胜根表示,没有中国的农村改革,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这个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权、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活力。其次,开放农业市场,保证城乡地区之间流通,对国际市场保持开放的态度。再次,对农业农村进行公共投资,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和农业教育投资。其四,改善政府管制,加强各级行政部门之间的责任制。

  将来中国与国际农业市场会更加紧密结合。“中国现在面临诸如食物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并培养国际市场来满足中国对食物安全和营养的需求。”樊胜根说。

  他同时表示,随着中国在海外投资增加,中国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方式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在这方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可以提供丰富的国际经验和视野,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开展三边合作,使南南合作更加有效。

  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也需参照国际上有益的农业管理经验。

  樊胜根表示,“中国农业科研应该要有宏大和长远的愿景,即中国农业科研体系应该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体系。在这个愿景下,中国首先应该进行战略性的投资。其次,调整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自主性,给予其足够的创新动力和空间。再次,科研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开放体系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食物安全和营养都会起到重大作用。”

  从市场方面来说,现在中国的消费者需要健康、营养、高质量的农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方式。

  他认为,政府对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应该从过去对三大主粮方面的支持转向对更有营养、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农产品的支持。中国的农产品要更加紧密地和国际市场对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通过渠道多样化来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此外,中国每年有近30%的食物被浪费掉,这需要从技术革新和政策制度调整两方面同时着手来避免。

  “当下,中国有机遇也有能力在国际农业发展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我也期待着在未来,可以继续协助构建国际交流平台、联结各方资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为实现中国农业‘走出去’、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樊胜根说。

相关文章

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10月24~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共同主办的首届“旱地农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农业农村部科技......

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农业发展的五大方向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发布了题为ScienceBreakthroughstoAdvanceFoodandAgriculturalResearchby2030的研究报告,描述了美国科学家眼中......

基因编辑要放开了?农业部发布重磅消息

4月28日,从农业部官网获悉,中国第一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落地,有效期为5年。同日,农业部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该细则的发布将极大的加速基因组编辑育种的落地,具体如下:此外,农业农村部......

聚焦四类科技问题推动科技援疆

为推动新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引领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在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强化绿色发展技术供给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

湖南益阳稻田见闻:农人闲智慧机械插秧忙

片的稻田中,农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着身子将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当时,这样的场景在稻田里随处可见。但在湖南益阳的稻田里,《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启动、前进、升降、插秧、转弯……4月......

跨部门协同:挖掘农业生产力布局的潜力

两年前在黑龙江调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朱安丰发现,部分农户有种植小麦的愿望。然而东北三省如今的小麦种植面积不足10万公顷。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卸任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通识核心课程《大国三农》,其......

浙江省“送农业科技下乡助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启动仪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农业科技下乡助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启动仪式暨宁波市春耕备耕现场会在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举行,吹响了今年备春耕生产的“集结号”。活动现场设置了农业科技咨询等......

世界水日,专家聚首中国农大研讨“水”

3月22日,恰逢第31届“世界水日”。由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办的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智慧水利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齐聚中国农......

气象站立田头农业气象观测网越织越密

央视网消息: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发展动能。当科技和春耕相遇,会给麦田带来了哪些新变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今年的春耕生产更有看头。卫星观苗情高分卫星遥......

北京农业中关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

记者17日从2023农业中关村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历经3年多的建设,北京市的农业中关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运营,建成了中心总部和三个分中心功能实验室和果业、温室园艺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