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9 09:31 原文链接: 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极端天气趋多如何有效应对

  1月初,湖北枣阳暴雪天气造成6.1万户居民断电,抢险人员赴各地抢修供电设施。

  最近,美国东部遭遇“炸弹气旋”,纽约等地迎来剧烈降温和大暴雪,美国东北部最高峰华盛顿山地区的气温降至零下38摄氏度,寒风刺骨。与此同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多地极端高温超过40摄氏度,悉尼最高气温达到47.3摄氏度,为1939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宛如电影里的特效场景。

  在我国,近期也出现了南方一些地方降下暴雪,北方反而干冷“贫雪”的现象。天气究竟怎么了?说好的全球变暖,为什么一些地方却遭遇罕见低温?如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频发的状况?

  南方暴雪北方干冷,北京初雪勉强“达标”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个冬天,这句歌词的一部分成为了现实,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少地方迎来暴雪,而北方一直是干冷状态。北京等地的今冬初雪姗姗来迟,而且雪下得很小。

  1月21日下午开始,“北京要迎来初雪了”的消息就传开了。不过,第二天不少人表示完全没看到雪。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小会解释道:“因冷空气移速快,低层湿度差等综合不利因素,使得此次降雪平原地区仅为飘雪,地面并无积雪。”虽然雪量不大,但这是北京市入冬以来的首场较大范围降雪天气,全市20个人工站中17个观测到降雪。

  由于初雪分布不均,在这轮雨雪过程中,北京南郊观象台依旧没有观测到降水。因此,自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1月24日,南郊观象台已经94天持续无降水。

  截至1月下旬,全国有74个气象站出现连续无降水日数较多的极端事件,其中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等地的一些气象站,连续无降水日数在70天到80天。

  北方总盼不来大雪,南方却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天气,南方少见飘雪的人们兴奋不已,纷纷在网络上、朋友圈里分享多姿多彩的南方雪景。不少人感到疑惑:进入冬季以来,南北方“干湿不均”,这是怎么回事?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告诉记者,降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水汽,有冷暖空气交汇,二者缺一不可。近期冷空气非常活跃,强度较强,南边水汽输送也较强,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冷暖空气交汇,有了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反之,北方因为冷空气较强,基本上受西北气流控制,呈干冷状况。

  这种天气气候状况正常吗?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表示:“如果以气候异常的标准来衡量,到目前为止,全国气候整体演变还算平稳,尚未出现大范围持续异常的极端天气。但这仅针对平均状况而言,不能代表或反映某一区域及某一时段的情况。对于生存于特定区域的人而言,在不同时间阶段对天气气候的感受会有很大差异,不同区域的人体验差别可能会很大。”

  认定极端天气有一套科学的标准。从去年全年各地气象站的监测数据来看,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等达到“极端”级别的情况,呈现有所增多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服务首席周兵表示,2017年我国气候属于正常年景,气候灾害偏轻。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4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值。全国有225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较常年略偏多。其中有31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全国共有437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较常年显著偏多,其中有11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气候异常。“就我国天气气候的基本特点而言,如果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极端天气,阶段性、局部性的变与不变应都属于正常,在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复杂地形条件下,天气、气候总会在正常范围内呈现出波动和差异。”许小峰说。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开启极端天气的“潘多拉盒子”

  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而背后的“推手”,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公报指出,2017年很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全球海陆温度第三热年,并将成为没有受到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所有年份中的最热年。周兵表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就开始变暖,而本世纪以来这个趋势加强。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盒子”,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017年,全球就出现了多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西洋飓风接连重创北美和加勒比海,史上最强飓风“厄玛”横扫美国等地,美国西岸遭受“地狱热浪”袭击,新德里遭遇严重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托马斯野火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等等。“这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和风险日益加大。”周兵说。

  全球气候变暖给大气和海洋提供了巨大的动能,使得气候极端性更强——干者愈干,湿者愈湿。宋连春说,气候变暖后,不稳定性增加,大气含水量以及“持水”能力增加了。原来的大气有一点水汽就能饱和,带来降水,但现在的大气更能“憋雨”,需要更多水汽、一直到憋不住才会形成降水。这导致要么不降水,要么降水量很大。

  此外,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球下垫面特征,使城市气象灾害更容易发生、风险升高。“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风险将加剧,环保的压力也明显加大,防灾减灾形势更为严峻。”周兵说。

  《后天》等灾难电影中的场景会成真吗?面对极端天气增多的现状,我们该怎么防御?

  “灾难电影的场景是虚幻的、夸张的。不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人类造成的灾害,确实是巨大的、现实的。龙卷风使得房屋搬家、洪水推动汽车上树、沙尘暴致使白昼如夜、堰塞湖瞬间形成、生态环境恶劣等等。”周兵指出,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718亿美元,而2001年到2011年这短短10年间,由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迅速超越了过去20年的总量,高达1000多亿美元。2017年,仅大西洋飓风“哈维”就给美国带来18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美国历史上最高的一例。

  “适应”“减缓”两手并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家认为,对极端天气不用过于恐慌,但有必要高度重视并科学应对。周兵提醒,目前我国进入极端天气多发阶段,但很多人对各类极端天气了解甚少,特别是对于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巨大灾害性后果还没有足够重视。当灾害来袭时,可能因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从而加剧灾难的危害。“气候变化已经发生了,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持续。‘适应’是一个更为紧迫和现实的需求,我们必须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

  周兵认为,提高适应能力,要加强预测预报和相关的基础研究,这是预防灾害的前提。同时,要加强极端天气应急机制建设,灾害来临时随时应急、救灾。此外,还应加强极端天气及其危害性的宣传。只有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让全社会对灾害天气保持高度警觉,避免当山洪等灾害来临时有人不愿撤离家园等情况发生。

  面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屡创新高。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3.3ppm(百万分之一),为工业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5%。“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推动并签署《巴黎协定》,是最早通过立法程序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别方案的国家之一。”周兵表示,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未来应当继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节能降耗,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开发清洁能源;推进碳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交易。

  洪涝、暴雪、高温、干旱等这些问题并非短期内产生,解决它们也不能一蹴而就。周兵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公众积极参与。“我们应该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垃圾分类、公交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粮食等点滴做起,珍爱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许小峰强调:“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必要条件。加强对大气演变的监测分析,科学认识,遵循规律,预报预测,同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动物所揭示外来动物和本土动物面对极端天气的响应差异

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威胁。探讨两者之间的互作过程和联合风险,对制定外来种防控和本土种保护策略至为关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气候变化不仅仅指平均温度或降水的改变。近年来,频次和强度......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如何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难题?

在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气象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9月2日,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高峰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热浪与暴雨交织,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成“新常态”?

或许很少有人像雷切尔·贝兹纳·克尔(RachelBeznerKerr)一样,在今年如此频繁地感受着极端天气事件的残酷。克尔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名社会学家,在非洲马拉维的农业社区中工作。今年春天,马拉维......

气候变化引发粮食危机?专家:对中国粮食供给影响有限

“气候危机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国际经济商业网站17日这样担忧地称。据报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正考虑禁止绝大多数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日前宣布该国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与......

筑牢防灾减灾坚固防线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高温和强降雨天气。持续的极端天气,不仅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也对能源保供形成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未雨绸缪,精心准备,提前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夏季是极端天气多发季节,今年更是不同寻常。当......

大气所关于热穹顶环流的研究获进展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干旱等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场强劲的热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区温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热穹顶”是此次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如何应对?

2月6日,2022年中国气候公报发布。过去的一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特征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防范应对?《新闻1+1》连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值班首......

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地球系统变化

今夏以来,我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3天发布气象干旱预警;7月份,北极圈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啥关系?日前,香山科学会议第S6......

面对极端天气,粮食生产形势将如何发展?

今年入汛以来,中国遭遇了持续暴雨和极端高温天气,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事件日益频繁,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中国农业农村部20日对此进行了解答。在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农村部种......

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未来几十年将会频繁出现高温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WMO)当地时间19日表示,像本次欧洲热浪这样的极端高温未来将频繁出现,且这一气候恶化趋势将至少持续到2060年。据报道,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PetteriTaalas)在当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