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2 15:11 原文链接: 蛋白质的内源荧光与荧光探针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测定蛋白质分子的自身荧光(内源荧光),另一种是当蛋白质本身不能发射荧光时,通过非共价吸附或共价作用向蛋白质分子的特殊部位引入外源荧光(也称荧光探针),然后测定外源荧光物质的荧光。

  1.  蛋白质的内源荧光
    含有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tryptophan ,Trp)、酪氨酸(tyrosine ,Tyr)和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Phe))残基的蛋白质在280nm或295nm的激发光的激发下会产生荧光,这种荧光称为内源性荧光(天然荧光)。Trp、Tyr和Phe由于其侧链生色基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荧光光谱。其荧光峰位波长分别是348、303、282nm,其中Trp的荧光强度最大,而Phe的荧光强度则很低,因此蛋白质的内源荧光主要是由Trp和Tyr残基形成的。同时在含有Trp和Tyr的蛋白质中,由于其分子发生了从Tyr残基到Trp残基的能量转移, 从而导致Tyr残基的荧光猝灭和Trp残基的荧光增加,因而Trp最常被用作内源探针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 2. 蛋白质的外源荧光
    所谓外源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小分子荧光化合物与其荧光较弱或不发荧光的物质共价或非共价结合,形成发强荧光的络合物,然后测定络合物的荧光。常用测定蛋白质的荧光探针主要有丹磺酰氯、荧光胺、12苯胺基萘282磺酸(12anilinonaphthalene282sulfonate ,ANS)、22对甲苯胺基萘262磺酸(22p2toluidinonathalene262sulfonate ,TNS)、12(N2二甲基胺)2萘252磺酸(12(N2dimethylamino)2naphthalene252sulfonate ,DNS)等。


相关文章

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加速发展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成为本年度入选的3项重要医学成就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西湖大学教授管坤良(开展相关研究......

“阿尔法折叠3”来了,极大提升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预测能力

阿尔法折叠3通过准确预测蛋白质、DNA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改变对生物世界和药物发现的理解。图片来源:深度思维/IsomorphicLabs《自然》8日报道了结构生物学最新进展——阿尔法折叠3的......

“阿尔法折叠3”来了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8日报道了结构生物学最新进展——阿尔法折叠3的问世。它能以高准确率预测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这种用计算机解析蛋白质与其他分子复杂相......

636万,该高校欲采购蛋白质组测量分析系统

项目概况复旦大学超高分辨蛋白质组测量分析系统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复旦大学采购与招标管理系统(网址为:https://czzx.fudan.edu.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5月2......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热热闹闹的线粒体大厂中,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兄弟的一项全新能力,已被我国科学家解锁出来。5月3日,国际期刊《细胞-代谢》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的该项研究成果。......

瑞典研究探明蛋白质引导电荷运移机制

瑞典哥德堡大学科研人员探明了细胞中的能量如何通过微小的原子运动引导以到达蛋白质中的正确位置。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科研人员使用飞秒X射线晶体学技术分析了果蝇中的一种蛋白质,即光......

研究发展RNA“缓冲荧光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乔庆龙和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发展了能够与RNA特异性可逆结合,在活细胞内对细胞核核仁稳定成像的“缓冲荧光探针”Nu-AN,实现了对核仁动态轮廓的成像,并通过活细胞......

新探针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组学深度富集检测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河、柳红合作,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断裂分子探针2PCA-Probe,可实现对蛋白质N-端的深度富集检测。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蛋白质水解是一......

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有了新方法有助于药物研发

2月29日,德国、波兰、法国与中国台湾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开发出能在几分钟之内预测蛋白质“糖衣”形态的新型计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蛋白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帮助药物与疫苗研发......

科学家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蛋白质机器构造

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塑造者。叶绿体约在15亿年前通过蓝藻内共生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叶绿体基因要么被废弃,要么逐渐转移到细胞核染色体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