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3 15:02 原文链接: 北大院长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采访。

  对话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科学界学风浮躁、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希望他们改正错误

  京华时报:你那篇宣布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8万次,网上对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公众的这种反应你之前想到过吗?是否会给你造成压力?

  饶毅:我知道科学界会有反应,海外生物学界会有反应,我没有预料到公众的反应。不过不造成对我的压力。

  京华时报:你在博客中说,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前辈科学家、院士的推崇、敬佩、尊重和感谢,才于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参选之前,你对增选院士本身怎么看?这种看法现在有无变化?

  饶毅:没有变化,对于好的科学家,我继续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是院士。同理,对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与他们是否是院士无关。

  京华时报:你对自己落选一事似乎早有预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种判断的?

  饶毅:我遭打压、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帮助过的人,也因为我回国而这么做过。

  京华时报: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的讲席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改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目前,人们误以为一批海外正教授回国了,其实据我估计,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大各个院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所长还未全时到位,其他大学的院长也未全时到位。其中有些人在过渡,有些人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全时回国。

  京华时报: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饶毅:国外的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没有,当选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开,自寻烦恼。

  落选无碍研究教学

  京华时报: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觉得你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良心,希望你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饶毅:可能不用宏大叙事。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京华时报:2007年回国之前,你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个人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回国,面对的却是国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感到失望,或是后悔当时的选择?

  饶毅:不会。

  京华时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只有不到30%的人返回中国。作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你对此怎么看?

  饶毅:我仍然认为回国是有意义的。

  京华时报:你和施一公的回归,曾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学界反响强烈。甚至有人认为,你们的选择可以与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钱学森、郭永怀比肩。你觉得此次落选风波,是否会挫伤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的决心?

  饶毅:我觉得这样比喻不对。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回国决心。

  京华时报: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京华时报:你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率先推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难点?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饶毅:我基本不谈自己做的改革。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无需和外界讨论,自己扎扎实实做就是。对外界谈的,都是需要在外界推动的事情。学院内部的事情,一般来说无需这么做。

  解决不了绝不发言

  京华时报:在学界,你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生物学家,但公众知道你更多是因为你大胆、犀利的言论。在宣布不再参选院士之前两天,你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呼吁“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不怕得罪同行么?

  饶毅: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生物学界,直接从博士后变成正教授的现象,是很多人公认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有位搞数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要求比这高很多。所以就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生物学继续给予高职称也是不公平的。

  京华时报:听说你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才会说”,为什么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饶毅:如果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批评别人?比如铁路的问题,我不仅不是专家,也想不出来怎么解决,我绝对不发言。

相关文章

高校顶级师资排名出炉,看看五年三次院士增选中各大高校入选人数如何?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院士作为我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各个高校拥有的院士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高校的科研和师资实力。近五年来,我国共增选了三次两......

颜宁当选院士后,首篇文章发表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通过启动和传播动作电位来控制膜的兴奋性。与它们的生理意义一致,这些通道的功能障碍或突变与各种通道病有关。因此,Nav通道是各种临床和研究药物的主要靶点。此外,大量的天然毒素,包......

徐星、陈士林两位新晋院士谈创新:担起更大责任,产出更多成果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有133人新当选为院士。新当选院士正在进行哪些研究?未来有什么研究计划?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责任?围绕这些话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两位院......

颜宁院士回复成功秘诀:抽出时间与实验室面对面交流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45岁的颜宁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晋两院院士工作高校、本科毕业院校统计:15所985挂零。颜宁回应当选院士:“帽子”不重要。11月23日上午,在女科......

沉痛悼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曹春晓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曹春晓,1934年8......

港中大教授卢煜明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23日表示,港中大医学院教授卢煜明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表彰他在医学遗传研究方面重大的成就和贡献。据悉,今年共有59位科学家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卢煜明是香港唯一一位获选的学者......

颜宁谈入选院士:“帽子”不能改变你是谁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其中,现年45岁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帽子不会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最......

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10人当选“两院”院士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共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如下:部属......

2023两院院士增选名单,15所985挂零,11所“双非”大学上榜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此轮两院院士增选人数合计13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共有52所高校上榜,双非高校占比较高据统......

官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最终增选结果。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清华大学、深圳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