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28 08:39 原文链接: 苏定强:中国天文大设备研制应以我为主

  《中国科学报》4月4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中国巨型望远镜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对部分学者主张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发展中国天文大设备的观点给予了详细报道。对这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天文大设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点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和我,应邀赴港澳作报告。凤懋润报告中讲道: 

  “20世纪80年代上海计划建黄浦江大桥,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中国人有没有能力自行建设特大跨径的现代桥梁’的质疑,一部分人提出请日本桥梁专家来设计,日本公司来承建。我国老一辈桥梁专家李国豪先生得知后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他给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写信,说中国桥梁专家是有能力设计这样的大桥的,希望中国自己来设计和建造黄浦江大桥,江泽民同志接受了李国豪先生的建议。”  

  “日本人得知后惊叹:我们丢掉了一个大市场,丢掉了一个发展桥梁技术的好机会。而中国的桥梁事业却蓬勃发展起来了: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1993年上海杨浦大桥建成。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上只有3座桥,现在有129座,还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在建港珠澳大桥,还在计划建连到海南岛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现在国外的一些桥梁工程也在请中国专家参与建设。” 

  听了凤懋润的报告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李国豪先生的信和江泽民同志的决定是我国桥梁事业的转折点。联想到我国天文大设备的建设,不也正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 

  再来看看其他高技术领域:从“两弹一星”到现今的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铁路(青藏、高铁)、水利(三峡)、造船,无一不是以我为主、奋发努力的结果,在这些领域,我国都已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了。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发展天文之路 

  2005年我和崔向群院士在南京听过ESO台长Cesarsky作的ESO发展历程的报告。她说尽管欧洲和美国是友好的,但欧南台的建立就是为了发展欧洲的天文学和与美国竞争。ESO建立之初首先建造了3.6米望远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建8米望远镜建了3.5米新技术望远镜,90年代建造了包括4架8米望远镜在内的VLT,与美国两架10米凯克(Keck)望远镜相竞争;现在他们提出建超过美国的39米望远镜计划。当然,ESO也参加和美国合作的项目如ALMA,但他们发展天文主要是自己建设备。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要有竞争,竞争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国家和有自尊心的科学家都应当有与先进竞争的雄心。 

  中国有能力建天文大设备 

  创新是有没有能力建大设备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老一代的仪器中,光电等高仪、太阳磁场望远镜、2.16米望远镜的折轴系统,都是创新的;新一代的仪器中,LAMOST、FAST、21CMA、HXMT等也都是创新的。LAMOST镜面的总面积等于一架7.8米(国际上当前最大的是8~10米)的望远镜,LAMOST创造性地掌握了大望远镜中关键的主动光学,我们已和美欧处在一条起跑线上。参观LAMOST后,欧南台42米(即现在的39米)望远镜项目经理说中国也有能力建42米望远镜。

  我是赞同国际合作的,但我的观点是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参加国外为主的大设备,我也不是一律反对的,恰如同ESO在以自己为主的前提下,也参加美国合作项目ALMA。但我国的人均GDP还很低,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地方要用钱,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得到很多钱去发展天文。目前我国科研经费远未多到可以拿出巨额经费去解决西方大项目的经费缺口。我国自己有很多重要的大项目要建,有很多科学目标上有新意的项目(包括下一步将会陆续提出的)要上。另外,国外项目中的核心技术对我们是保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赞成只花较少量的钱去参加国外为主的项目。

  从空间天文看自己掌握高技术的重要性 

  正因为中国掌握了航天技术,我们才有了发展空间天文的基础。由于我国要建空间站,一批重要的天文设备就有希望装在上面。 

  本文针对的主要是地面光学红外大设备,对射电和空间天文设备的发展,我的看法也应当是“以我为主”。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日前组织了主题为“我国天文大设备的现状与未来”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这次论坛参会的是中国科学院天文方面的院士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会议最后进行了意向性测评,大部分与会者赞同中国天文大设备的建设应走“以我为主”的道路。

相关文章

南京天光所完成慕天望远镜1.93米主镜磨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与空间镜面技术研究室,完成了慕天望远镜1.93米非球面主镜磨制。慕天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崔向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香涛共同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中国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区域中心研讨推进会顺利召开

2023年12月15日,中国SKA区域中心(以下简称SRC)研讨推进会在京顺利召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王蓉芳、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出席会议,SKA专项首席科学家武向平院士、中国科学院、贵州省科......

两台新望远镜将为我国探月工程提供保障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长白山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吉林长白山正式启动建设。无独有偶,9月中旬,在距此地直线距离约3800公里的西藏日喀则,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也开始了建设......

最大光学望远镜即将崛起

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海拔3000米的赛罗阿玛佐斯山山顶,一张钢梁网拔地而起。它所支撑的穹顶与足球场一样大,且出人意料地灵活,而它所承载的一个巨大望远镜将在不久的将来追踪夜空中的星星。据《科学》消息,这台......

中国科研团队建立全球大气光学湍流预测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大气光学参数建模研究团队近日建立了全球大气光学湍流预测模型,并首次实现了全球大气相干长度时空分布预测及可视化表征,丰富和提升了全球大气光学湍流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据悉,......

海铃”望远镜将成为国际最先进的中微子望远镜

数百年来,科学家利用望远镜捕捉宇宙光子来进行天文观测。今天,他们有了新的选择。中微子有着如幽灵般极强的穿透力,可轻松逃逸极端、致密的宇宙和天体环境而不改变方向,有助于科学家揭晓剧烈天体过程背后的机制,......

新研究揭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辐射能谱新规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贤教授,通过研究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极紫外辐射能谱,发现其与类星体本征亮度无关,推翻了该领域的传统认识。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类星体的平均极紫......

智能机器人提升“中国天眼”运维质效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在“中国天眼”通过现场验收,智能机器人为“中国天眼”提供运行维护保障。“中国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

天文学家首次在褐矮星周围发现太阳系外辐射带

天文学家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个辐射带,围绕着一颗名为LSRJ1835+3259的褐矮星。该辐射带的强度是木星的1000万倍,代表了探索潜在的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的关键一步。这一发现是通过一个由39......

最大地基太阳望远镜Inouye拍摄到太阳表面的壮观特写照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DanielK.Inouye太阳望远镜发布了八张新的太阳图像,预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基太阳望远镜正在进行的令人兴奋的科学活动。这些图像是由该望远镜的第一代仪器之一的可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