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7 11:55 原文链接: 海冰已成塑料微粒临时“储存库”

   塑料污染已经扩散到多远?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环境学研究称,曾经纯净的海冰正成为塑料微粒的临时“储存库”——海冰内含有大量塑料微粒(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它们是随海冰移动而扩散至北冰洋的。该发现同时证实,大量塑料微粒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而被释放进入海洋。

  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涌入海洋,其中大块塑料会分解为微粒。此前一项研究显示,已有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出现在北极海冰中,每立方米海冰含有多达240个塑料微粒,这一密度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塑料微粒的2000倍。

  此次,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学家埃尔科·皮肯及其同事,分析了冰芯中塑料微粒的组成以及海冰的漂移轨迹,使用冰生长模型鉴定了究竟是哪些区域的塑料微粒在海冰生长期间被困在冰内,并鉴定出了不同起源冰芯内聚合物的独特组成。研究还表明,这些海冰样本源自美亚海盆和欧亚海盆,大部分是通过北极贯穿流(Transpolar Drift)穿过北冰洋中部的。

  研究人员认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比之前所想的要复杂得多。更严重的是,因海冰消融而释放的塑料微粒,很可能将遍布北冰洋表面和深水区域,被海洋中的滤食性动物吃掉,存留在它们体内,再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

相关文章

“每件标本都在讲述海洋的故事”

奔赴浩瀚的大海采集标本,认真挖掘标本背后的价值,持续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在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带领参观者开启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让更多人了解......

海洋生物“霸主”易位之谜获揭示

在三叠纪以前的海洋里,腕足类动物在温暖的浅海中繁衍生息,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底栖生物,比体型相似的双壳类繁盛得多。但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后,双壳类迎头赶上并超越腕足动物,遍布全......

船舶零碳排放,未来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人类的未来在海上!”8月2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论坛2023上,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说。如何认知海洋、开发海洋,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

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印尼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等出席......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正式投入使用

今天(7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进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勘探装......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7月25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中国海油海洋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再上新台阶。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积......

海洋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在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7月18日,相关综述性文章以《气候变暖下的中国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armingclimate)为......

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新进展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甘波澜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演变规律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中国近海正在发生着多方面变化。该综述文章首次在国际上从跨学科角度整合了近年来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领域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