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4 00:50 原文链接: 赛默飞两款核酸定量仪器对比:Nanodropvs.Qubit

凡是需要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lab,肯定逃不了要买一台核酸定量的机器。目前最为流行的仪器是Nanodrop,只需滴加一两微升的样品,按一下按钮,利用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即可得到浓度数据。近几年,以Qubit为代表的基于特异荧光染料法的仪器也逐渐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那么,这两类仪器有什么区别,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根据实验室需求来选购?且听老司机分解。

(注:以安捷伦公司为代表的毛细管电泳法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首先我们需要来理解两台仪器在核酸定量原理上的区别。正如方才所言,Nanodrop利用了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



(图1:Nanodrop全家福)

核酸,包括DNA和RNA,均由核糖、磷酸基以及碱基构成。其中,由于碱基含有芳香环结构,因此具有紫外吸收的特性。核酸的特征吸收波长为260 nm。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已知物质的消光系数(几十年前早已测量),液层的厚度(固定的样品室),就能利用其吸光度来计算出物质的浓度。与此同时,还能通过计算A260/A280和A260/A230的数值,估计核酸的纯度。(280 nm吸光通常来自蛋白质,而230 nm则通常来自糖类和苯酚等。)

而Qubit这一类仪器采用的是荧光染料法。这些荧光染料可以特异地与不同种类的核酸链相结合,并在特定波长光源的激发下,发出荧光。其中,结合了核酸的荧光染料,相比那些游离的,信号可增幅数十倍至数百倍,因此可以和背景区分开来。目前,做测序的实验室基本把Qubit当标配仪器了。

(图2:Qubit 3.0及配套试剂)


虽然以Nanodrop为代表的紫外吸收法在科研领域已经沿用了数十年,但由于原理上的限制,这一类仪器有无法避免的缺陷。

1、紫外吸收法无法区分DNA和RNA

这一点其实在原理上就很好理解了。如下图所示,具有紫外吸收的结构是核酸的碱基,而DNA和RNA均含有碱基,因此当一份样品同时含有DNA和RNA的时候,无论你本意是想测哪一个,均会高估其真实浓度。



(图3:核酸的结构)

而Qubit的荧光染料法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只要采用DNA、RNA特异的染料,就能有选择性地测定样品中的核酸浓度。下图是Qubit的官方测试数据。这个实验是在DNA样品中混合入不同比例的RNA,并用Qubit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进行测定。当DNA的样品足够纯时(DNA:RNA = 10:0),两种方法测得的数值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当混入的RNA越来越多,紫外吸收的数值也跟着升高(蓝色和绿色柱子),而使用双链DNA染料的Qubit数值则没有改变(红色柱子)。使用RNA染料用Qubit进行测定,则会发现,随着RNA混入的增加,读数也跟着升高。

(图4:Qubit和紫外吸收法对DNA-RNA混合样品的测定)

目前,双链和单链DNA、RNA及蛋白质均有特异的荧光染料。也就是说,无需专门纯化样品,或者在未知污染程度的情况下,使用Qubit可以方便地得知浓度信息。

2、紫外吸收法的定量限较高

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放了0.5 µg质粒做酶切,跑胶回收于30 µl的溶液中,然后做Nanodrop测定浓度,最后数值约为25 ng/µl……

于是本司机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实验室的那台Nanodrop一定是内置了贤者之石(雾——)      还是去隔壁借用一下Qubit吧。

其实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仪器分析,我们都应该去理解其检出限和定量限。Nanodrop标称的检出限是2 ng/µl(双链DNA),然而定量限则远高于此。其他的Nanodrop用户也有类似的体验,曾经在ResearchGate上看到说,低于50 ng/µl的话就容易测不准,变异度会增大。以下同样是来自Qubit的官方数据。当DNA的浓度低于某个程度时,紫外吸收法的偏差和变异度就突破天际了。

(图5:Qubit与紫外吸收法测定低浓度DNA时的偏差及变异度比较)

这两张图中,紫外吸收法得到的偏差和变异度在我看来已经算小的了(不能搞太大啊,不然没人买怎么办?数据来自Thermo Fisher公司,但他们家两类仪器都有,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低于4 ng/µl双链DNA才会乱飙车。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低于10甚至20 ng/µl时就比较容易出乱子。而PCR产物胶回收等应用,最终的实际浓度往往就落在这个容易测不准的范围内。虽然这对老司机们来说还不至于把下游实验搞砸,但测不准还是很郁闷的。


3、紫外吸收法对溶液的pH和盐浓度敏感

在研究物质吸光度时,我们总要明确地定义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以及pH,这就说明,吸光度本身是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的。

通常而言,偏酸的溶液,容易给出偏低的A260/A280数值。相反,偏碱的溶液则容易高估。相应地,也有报道称,当用水作为溶剂时,紫外吸收测定的数值变异度增大,而当使用Tris或Tris-EDTA溶液进行测定时,重复性就提高了。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空气中溶解入水中的CO2浓度差异造成的。离子强度对于紫外吸收的影响比较复杂,这里不展开。

相比之下,荧光染料法对样品的污染和pH等的容忍度较大。


4、紫外吸收法对降解比较严重的核酸无能为力

这一点,同样也是由紫外吸收原理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紫外吸收测定的对象是碱基,因此无论核酸是完整成链的,还是降解成单个游离核苷酸,该方法均无法加以区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A260/A280数值是否过大来估计核酸样品的降解状况,但却无法选择性地只测定那些结构完整的核酸的浓度。

而荧光染料通常结合的是核酸的链结构,并不会与游离的单核苷酸相互作用。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尚未降解成单个核苷酸而呈短链状态的核酸,荧光染料法是无法将其与完整核酸区分开来的。


[咚咚咚!敲黑板!]

但是,紫外吸收法也不是一味的烂,荧光染料法也不是说全方位吊打(大面积吊打还是做得到)。

如果在实验中获得的核酸样品总是很纯净且均一(如原材料是容易对付的培养细胞,还用品质好的试剂盒进行抽提;而非奇奇怪怪的极端样品,还要是自己配的试剂),同时产量又很高,那紫外吸收法完全可以胜任,外加测定速度秒杀荧光染料法。此外,荧光染料法对温度比较敏感,比如上一回是在25℃室温制作并储存的标准曲线,而这一回要测定样品时实验室空调坏掉,一下子有了3℃以上的温差,那么标曲就得重新制作。同时,荧光染料要现用现配,样品至少要染2 min,花费的时间比紫外吸收法要长。

以下用一张表总结两者的优劣。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斟酌。

相关文章

我国学者实现金属团簇“油到水”相转移的荧光调控

科技日报合肥5月10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10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朱满洲/康熙团队在金属团簇荧光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

兰州化物所红色荧光水凝胶研究获进展

三维交联的亲水性聚合物网络构成的荧光水凝胶材料,在发光传感和检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发出不含传统大π共轭结构的发光系统。基于簇集诱导发光效应(CTE)的新兴的、非常规的发光材料备受关注。......

新研究为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提供合理优化措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畜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中心在国际期刊《配位化学评论》(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在线发表用于金属离子检测的硫属元素荧光探针研究最新进展的综......

我所“小型荧光检测模块(mFLD)”通过成果鉴定

4月24日,由我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小型荧光检测模块(mFLD)”通过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

科学家改进整合紫外激光解离的时间分辨质谱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方军团队发展了整合紫外激光解离的时间分辨质谱法,实现了对氨基酸位点突变引起的靶蛋白稳定性和动态精细结构的表征,为研究靶蛋白氨基酸突变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技术。相......

萤火牵牛花来了,发光植物首次进入美国市场

现在,美国的消费者可以预订一种持续发光的基因工程植物了。美国48个州的居民只需花29美元就可以得到一株能持续发出淡淡绿色光芒的矮牵牛。美国生物技术公司LightBio将于4月份开始运送一批5万株“萤火......

160.95万元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一项中标结果公布

近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谷物烘干与储藏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建设项目06包中标结果公布,本次中标项目包括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变仪、元素分析系统、食品氧化性测定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标金额共160.9......

朱令走完了抗争的一生,火焰原子荧光揭开“铊”这种神秘毒药的面纱

朱令案是一个持续关注并报道的案件,触动了很多人良知。上个月,朱令因脑瘤而生命垂危,她的父亲表示她很危险,医生曾宣判她可能活不过10月,但她挺进到了12月22日,24日中午12时,朱令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荧光”,让锂电更加光彩绚烂!

1荧光基础知识简介什么是荧光?当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能级时所发射出来的光即为荧光(fluorescence)。分子荧光光谱法,又称为荧光光谱法或荧光分析法......

《荧光酶标分析仪校准规范》等征求意见通知

近日,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发布了《荧光酶标分析仪校准规范》及《碘含量分析仪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材料在下列附件中。请大家认真评阅审议后填写征求意见表反馈到委员会秘书处或相关起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