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6 14:20 原文链接: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


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一致对外,这种合作关系就叫“共生”,它们的共赢则是赢在获取养分、抵御外敌和传递花粉,赢在生存和繁衍。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大自然的几对合作搭档。


豆科植物 VS 根瘤菌,自然界“合作共赢”之最佳典范


要说大自然中的“合作共赢”,最具代表性的和被人们研究最多的当属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了,二者算得上是生物固氮体系中的最强搭档了。

图片.png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氮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78%。但是,将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铵盐和硝酸盐,却是难上加难。


因为氮气中两个氮原子间的化学键非常非常的稳定,只有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氨。这个过程耗能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固氮的方法直接利用氮气,在目前来看还不足以被广泛推广。


但是,生物固氮就不一样了。固氮微生物能够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固氮酶,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过程更加高效,自然界通过生物固定的氮量能达到固氮总量的60%左右。


而在生物固氮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这对合作搭档能够固定生物固氮总量的60%以上、农业用地氮素的40%左右,因此,把它们叫做“最强搭档”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png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怎么合作的?


根瘤菌是豆科植物的氮素“加工厂”,它是类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从植物根部侵入到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植物中,吸收植物中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从19世纪末开始,研究者们就对根瘤菌的分类展开了系统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根瘤菌竟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家族,从1932年发现的1属6种增加到现在的17属近100种:



根瘤菌侵入植物根部后发育成类菌体,形成一个氮素“加工厂”,利用固氮酶复合体系,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态氮,最终形成植物可吸收的“盘中餐”——有机氮化物。

图片.png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老一辈研究员曾围绕固氮酶反应性、活性中心等方面开展了早期研究,其参与的固氮酶钼铁蛋白结晶研究成果还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内植物微生物共生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植物和真菌也能合作,比如油菜 VS 印度梨形孢


植物不仅和细菌存在着合作关系,也和多种真菌关系密切,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印度梨形孢是大量植物内生真菌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是一种植物根部内生真菌,顾名思义,它的菌丝产生的厚垣孢子呈梨形,如下图。

图片.png

印度梨形孢可是油菜的“小卫士”,这是因为:

相关文章

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

适量施氮促进稻种中细菌真菌定殖并提高食味品质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田生态与环境创新团队分析了水稻在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种子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测定了各个处理下水稻籽粒中的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等品质指......

玉米“肠道菌群”:未开发的生物固氮资源

玉米伤流液采集      中国农科院供图与人类微生物组类似,植物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个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虫害抵御等至关......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获进展

生物固氮每年能向陆地生态系统提供40~100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它们能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氮,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并提高植物生产力。因此,......

豆科植物根瘤固氮能力与转录因子NLP家族有关

生物固氮作为潜在的新型氮肥来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豆科植物生物固氮中,豆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组分直接影响根瘤内固氮酶的活性,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杰里米·戴尔·默......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对盐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豆科植物具有结瘤固氮潜能,但在干旱区,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此前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策勒绿洲过渡带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叶骆驼刺氮素代谢的研究发现,骆驼刺的生物固氮潜力表现......

非编码RNANfi调控水稻固氮酶活性

近日,生物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林敏课题组在水稻根际联合固氮施氏假单胞菌中发现新型非编码RNA参与协同调控固氮酶活性,为进一步揭示生物固氮网络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经典......

研究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养分输入的格局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郑棉海在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整合分析全球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北方森林、草地和苔原)、不同基质(土壤、凋落物、苔藓、地衣、叶片和根......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