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9 09:50 原文链接: 中国天眼天问:宋朝客星与脉冲星的前世今生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繁星闪烁、熠熠生辉,银河系如同瀑布落九天,召唤人们无限的追思与遐想。回溯时光,诗人屈原感发“天问”而求索,李白将“月光”拟成地上霜。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家们历经几世纪的接力研究,诗人与贤哲关于天空的迷思渐显端倪:广袤宇宙的星星就如同我们的地球围绕的太阳,它们大多是依靠核燃烧维持发光的恒星。于是,一系列的“天问”随之产生了:这些燃烧的恒星不可能永恒发光发热、它们必有终点,那么恒星是如何终结的?恒星终结后的产物又是什么?恒星终结那一刻,是天堂的渴望,还是地狱的恐惧?人类永恒的“天问”可否探寻其究?既然天眼释疑“天问”,中国天眼的科学目标——脉冲星将如何与上述“天问”谜团纠缠在一起?

为解惑释疑,让我们先搭上时光的快车,穿越到一千年前的宋朝,找寻脉冲星与中国的关系踪迹,揭示一个开启新时代的“天机”。公元1054年7月4日(宋至和元年)的星空突降“客星”,遭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天象”。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突然闯进一个“客星”,异常明亮——这也就是后来天文学家所定义的蟹状星云超新星。

公元1054年,金牛座突然闯入“客星”一事,经天文历史学家证实,除了中国天文学家的详细记录,世界各国也有与之相关的记载存世:印度、阿拉伯、日本和朝鲜的天文学家都曾记录了这次星象。更有趣味的是,居住在美国亚利桑那的印第安土著,颇具艺术想象力,他们将所见天象绘成两幅图像,并雕刻在岩壁。那么这时,欧洲的天文学家在忙什么?据说他们在中世纪的宗教管制下,虽有少量记录,但毁于阿尔卑斯山的修道院。唯独我们大宋朝天文学者和历史学家们,确凿翔实、精细描述,这才留给世界一个完整而精美的天文学记录。可以说,其记录本身就像公元1054年超新星大爆发一样,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以推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于宋朝的科技成就,那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还处于启蒙开化、徘徊摸索阶段。

在这颗超新星被遗忘了六七百年之后,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又偶然发现了它。英国医生、天文学爱好者约翰·贝维斯于1731年发现天空中有一团类似于云状的物体,并把它添加到自己的“星图”中,后来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独立观察它27年后,将此星云加入自己的《梅西耶星团星云表》,并使之名列榜首。此后,1850年罗斯爵士又观测到该星云,并依据形状将其命名为“蟹状星云”;罗斯还发现它在不断扩张,速度高达1100公里/秒。

那么,这团“星云”的发现有何价值呢?现在,我们再跟随时光快车回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苏联物理学家朗道曾猜想存在由中子构成的致密星体,后经美国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详细计算得到,这种星体只有20公里大小,相当于北京市区范围,可是其质量却相当于整个太阳系总和。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方夜谭的科幻构想,这星体靠什么力量支撑来顶住强大的引力场?奥本海默认为是中子之间的“量子”排斥力,这是源自刚刚创立不久的量子力学理论。接着,就在物理学家预言中子星的存在后不久,天文学家就预言中子星不仅存在,而且可能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然而,如何证明这一猜想呢?这当然是要用望远镜观测事实来验证,而前提是首先要发现中子星。如何发现,天文学家再次想起了公元1054年的那颗“客星”,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在蟹状星云中寻找残留的中子星。

有科学家指出在蟹状星云中有一颗中子星。他们的猜想推理如下:在恒星的核燃料耗尽后,恒星中心部分坍缩引起超新星爆发时,向中心坍缩的质量超过1.4个太阳质量,而恒星质量达到约20个太阳质量时,自由电子的压力不能抵抗强大引力而继续坍缩,导致原子核破裂,电子和质子作用变成中子,形成中子的海洋,最后因为中子所产生的量子压力可抵抗引力而使坍缩停止,从而形成稳定的中子星。

相关文章

天眼FAST:韩金林等新发现76颗暗弱偶发脉冲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在“银道面脉冲星快照(GPPS)巡天”中新发现了76颗偶发脉冲星。该团队还利用FAST对国际上已知的59颗RRAT......

关于部分脉冲星后随测时研究获进展

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产物之一。脉冲星具有原子核的密度,是宇宙天然的极端物理实验室。它的超强引力场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独特条件。脉冲星测时可以准确测量其自转......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族群

8月18日,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

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开展脉冲星探测实验

近日,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的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SRT)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射电图像序列的脉冲星探测实验,从连续射电图像中成功识别出脉冲星闪烁。DSRT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太阳射电监测“综合孔径相机”,......

观测发现:船帆座脉冲星风云存在极强偏振

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相对论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谢斐博士带领国际团队观测发现,船帆座脉冲星风云X射线辐射的偏振度趋近理论预言的最大值,证实了辐射区域的磁场完美有序,对粒子加速机制模型......

新疆天文台在射电脉冲星RFI消干扰研究中取得进展

射电频率干扰(RFI)消除是射电天文领域信号处理的研究重点。消干扰方法创新对脉冲星测时等天文测量工作有改进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行星科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单昊及其合作者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对外宣布发现脉冲星以来,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

科学家提出中微子火箭模型解释超高速脉冲星起源

随着脉冲星观测不断增多,科学家发现不少脉冲星的速度超过1000km/s,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超高速脉冲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内部对流不稳定、磁偶极偏心辐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

FAST首席科学家病逝5年,发现500颗脉冲星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在这里仰望苍穹、倾听宇宙……2017年,首颗脉冲星被发现的一个月前,FAST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因病逝世。截至目前,科研团......

脉冲双星起源已被中国解明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上一颗白矮星所组成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