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9 18:00 原文链接: 核动力破冰船已提上日程我国极地科考还缺啥?


日前,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一则招标公告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我国将建造首艘核动力破冰船。

与此同时,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长兴岛厂区坞内,中国新一代万吨级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正在建造中,预计于2019年交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要从极地科考大国变成极地科学强国,学术思想要跟上,技术装备要跟上,要拿出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

极地科考效率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科考人员前往南极,长城站方向可以靠商业飞机输送;而中山站方向主要是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单程就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南极最佳作业时间大概就夏季的3个多月,乘船来回在路上要用去2个多月,限制了在南极的有效作业时间。

“现在亟需的是提高南极考察的效率。”李院生曾先后11次参加南极科考,他对此深有体会,“必须把我国南极考察的洲际航空体系建立起来”。

据了解,目前进出南极主要有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4个航空通道。

李院生表示,南极科考需要配备洲际飞行的运输机,以更高的效率运送人员、装备和物资。进入南极后,再利用我国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进行中山站至昆仑站、泰山站等站点之间的飞行,将人员快速运送到相应的考察站。

这样将延长南极陆地综合科学考察时间近2个月,大大提高考察效率。同时,南极洲际飞行的运输机还可以为其他南极考察的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舱位和舱容,为国际合作提供平台。

要建立南极洲际航空体系,在中山站附近建设大型飞机轮式起降的机场就成为关键。目前,南极大陆能够满足大型飞机轮式起降的机场有四五个,主要是蓝冰机场,个别为陆基机场,也有将雪面夯实的硬雪机场。

“我们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找到了一些建造蓝冰机场的面积合适的蓝冰与适合建造硬雪机场的地点。经过详细的勘查,划出安全通行区域,测出冰流速与相关的气象条件,在中山站内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建造大型飞机轮式起降的机场是完全有可能的。”李院生说。

极地通信与遥感综合观测卫星应尽早部署

依托中山站、长城站以及在东南极冰盖上的两个内陆夏季站,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冰川、天文、大气、海洋、生物以及空间物理观测系统,产生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但由于数据传输的限制,大多数现场观测数据基本都是一年后才能拿回来。

“实时传输的价值非常大,势必要解决通讯卫星的问题,把数据通讯系统建立起来,不能等一年取一次数据。”李院生说。

此外,南极大陆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南大洋也有约3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尽管现在南极有几十个科考站和观测点,但覆盖范围还是极其有限。

“在极区,地面观测只能覆盖局部的小范围的地区,几个点、几条线和局部的几个区域,而大空间尺度的观测,只能采用卫星遥感观测。”李院生说。

长期从事极地遥感研究,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我国极地科考中的卫星遥感数据主要依赖于国外公开的遥感数据。虽然我国有许多遥感卫星,但对极地的观测几乎为零。

李院生认为,极地的特殊环境更需要卫星遥感手段。“研发适用于极区特殊环境的各类传感器,结合极区通信的需求,发射我国极地通信与遥感综合观测卫星应是我们尽快启动的课题。”

打造深冰探测的系列“金钥匙”

南极包含1/10的地球陆地面积、超过90%的淡水冰以及约70%的淡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高度与速率有多大?南极冰盖的稳定性如何?冰下过程是怎样的?冰下生命是怎样的情景?这些都是科学家关心的前沿科学问题。

而这些都离不开冰下探测装备的支持,包括深冰芯钻探,冰下地质钻探,冰架大深度大口径热水钻钻探以及冰下湖观测与取样等。

以南极冰盖深冰芯科学钻探为例,它为科学家揭开地球古气候之谜、重建百万年以来的气候档案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2013年1月21日,我国通过国际合作建造的第一套液封式4000米深冰芯钻机成功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在昆仑站钻进800米深度,获取了800米冰盖冰芯。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深冰芯钻探,也是目前在南极唯一还在进行中的深冰芯钻探。

据了解,国际新一轮南极深冰芯钻探计划已经拟定,预计在2025年完成。李院生坦言,与百万年前的气候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还须迎接诸多挑战,克服诸多困难。

相关文章

人类为何对月球南极如此着迷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按照原定计划,“月球-25”号将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附近软着陆。正......

中国在南极意外发现“海上粮仓”每立方米海中容纳3万只……

8月24日开始,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际,我国的南极科考队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索,在南极洲的边缘海域,意外发现了一个蕴藏着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的海域,堪称南极洲的“海上粮仓”。这......

凌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队开始冲顶

5月23日凌晨3时03分,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队一行11人从海拔8300米的科考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本次登顶科考队队长是边巴顿珠,扎西平措和普布次仁因身体原因在目前在6500米营地休......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气”的综合观测站?

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任务需求,从提出规划到野外选址、从洽谈确定到站点建设、从设备安装到测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亟需新建的一个重......

研究称冰盖融化将使南极深海环流急剧放缓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维持在当前水平,南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南极深海环流在30年内放慢40%,并使深海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国外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近期,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调查者号”前往南极洲东部开展多项科学研究。此次科学考察航行为期7周,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

国外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近期,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调查者号”前往南极洲东部开展多项科学研究。此次科学考察航行为期7周,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

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在南极成功运行

13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由该台牵头完成了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成功运行。据科研人......

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科技日报讯(实习记者张佳欣)科学家16日报告,南极冰盖面积缩小至历史最低水平,支撑南极洲地面冰盖的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温暖的气温下。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极洲的海冰面积降至19......

我国高校极地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试航成功

29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我国高校唯一的极地破冰多用途船“中山大学极地”号(以下简称极地号)近日安全停靠在广州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码头,圆满完成桂山水域试航任务。近日,极地号出发到桂山水域进行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