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阿什金被许多人认为是“光学捕获”之父,他是激光科学领域的巨人之一。阿什金在贝尔实验室长达40年的卓越职业生涯中,发现了如何让激光推、拉和抓住微小物体,如小介电粒子、细胞和DNA等生物分子。在其最著名的实验中,阿什金和朱棣文以及其他合作者仅用光冷却和捕获单个原子。

  阿什金生于1922年,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长大。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本科,在那里他还做一名技术人员为美国军方雷达设备制造磁控管。在大二时,他应征加入二战,但导师席德·米尔曼(Sid Millman)打了个电话,把阿什金列入了“征兵预备队”,得以让他在剩余的战争时期继续在实验室工作。

  战后,阿什金听从哥哥的建议去了康奈尔大学。他的哥哥是一位核物理学家,曾与均在康奈尔大学工作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和汉斯·贝特(Hans Bethe)一起参与曼哈顿计划。阿什金也学过核物理,但最终决定不踏入该领域,因为他哥哥已经太有名了。“我被称为‘阿什金的弟弟阿什金’。”他说。

  同时,米尔曼搬到了贝尔实验室,这里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伟大堡垒。1958年,激光的前身——微波激射器就在这里被发明。完成博士学位后,阿什金得到了米尔曼的邀请。1952年,他开始在新泽西州默里山的实验室研究微波。1961年,他转向激光,开始研究参量振荡器和光纤的非线性特性。

  然而,阿什金最大的成就来自于对辐射压力的研究——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力的观点。1967年,他搬到贝尔实验室下属的Holmdel实验室,他发现可以用激光束将小型(微米大小)乳胶球推入水中。他还发现,这些球体从光束的边缘被拉到中心,推动了捕获。

  随后,阿什金将另一束光束从另一边聚焦到球体上。这两束光将球体固定在原地,形成了第一个光学陷阱。阿什金1970年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

  阿什金的梦想是捕捉原子,但他遇到了困难,因为无法让原子足够冷却,从而在任何时间长度捕获它们。1975年,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Hansch)和阿瑟·肖洛(Arthur Schawlow)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观点,即原子可用多普勒效应冷却,该效应也被用于警用雷达、风暴追踪以及确定到宇宙中遥远天体的距离。该技术被称为“光学糖蜜”。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约翰·霍尔(John Hall)和同事开发了重要的技术来实现这个想法。

  借助这些新技术,阿什金、新同事朱棣文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于1984年开始了一项实验,以冷却和捕获一组原子。在尝试捕捉原子之前,朱棣文提出一个初步的实验研究光学糖蜜冷却方案。该团队成功将一组500个钠原子冷却到300微开尔文,并持续了数秒。然后,他们进行了另一项实验,使用“光镊”陷阱捕获冷却的原子,用一束激光通过透镜聚焦。该团队在1986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研究结果,其中包括发表在该刊上的第一张彩色照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稳定的、三维的、完全光学的原子捕集器。比尔·菲利普斯(Bill Phillips)及其在马里兰州盖瑟斯堡国家标准局(现为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同事在此前不久成功用磁性捕获了原子,但密度要低得多。

  朱棣文继续使用冷却的原子创造了一个“原子喷泉”,它被用于大幅提高原子钟的精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测量,并最终与菲利普斯和理论物理学家克劳德·科恩-坦努吉(Claude Cohen-Tannoudji)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沃尔夫冈·凯特勒(Wolfgang Ketterle)和卡尔·威曼(Carl Wieman)因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而获得诺贝尔奖。

  同时,阿什金则专注于使用光镊捕捉和研究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烟草花叶病毒、各种细菌、红细胞和藻类植物,而且不会损伤它们。他继续探索内部细胞结构,用光镊操纵细胞质和细胞器,并将其描述为“内部细胞手术的一种形式”。

  阿什金发展的光镊技术带来了生物物理研究的大爆发,产生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以及对微型生物系统的操作。科学家已经研究了负责细胞内运输的分子马达的运动,并观察了RNA分子在DNA模板上的运动,其分辨率低于1纳米——比光学显微镜要高出数百倍。其他研究团队使用光镊测量微管和肌动蛋白微丝等细胞内成分的特性,发现新物种,以及研究传染病生物体如何攻击健康细胞。“我想生物学领域可能会因为用光镊做出的伟大工作而获得一次诺贝尔奖。”阿什金说。他在1997年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描述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阿什金还写了一本书,叫作《利用激光进行光学捕获和中性粒子操纵》。

  阿什金1992年从贝尔实验室退休,但他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里依然活跃,那里配备了他漫长而富有成效的职业生涯中曾使用过的一些设备。他赢得了一长串的奖项和荣誉,他是美国光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2009年,他被授予光学协会荣誉会员。他拥有47项ZL,并新申请了另外两项ZL。在思考科学洞察力的本质时,他说:“首先你是如何获得哪些想法的?这一点最难。”不过,阿什金肯定有很多好点子。


相关文章

空间站实验获新进展

“目前国家太空实验室已经建成,科学实验设施运行状态良好。”7月19日,在“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进展媒体通气会”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王珂说。他介......

生物学和进化史揭开新篇章

自从20多年前科学家首次读取果蝇的遗传密码草图以来,基因组学领域开始在理解生物学基本问题方面取得重大飞跃。现在,来自50家机构的150多名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特刊上发表了11篇不同的论文,带......

周景文:合成生物学引领未来食品颠覆性变革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坐落在太湖畔的江南大学拥有120年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江南大学直属科研单位——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更是个中翘楚。中心聚焦前沿交叉学科,引领世界食品科学......

具有能量转移作用机制的手性催化人工光酶诞生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钟芳锐、吴钰周团队与西北大学教授陈希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对蛋白进行化学改造,引入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光催化剂,创造了世界上首个具有能量转移作用机制的手性催化人工......

动物界为何也“内卷”?

人类“内卷”,动物也“内卷”——能把自己卷成“球”。犰狳、穿山甲、刺猬、球马陆、球鼠妇等,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卷成紧密球体,保护其腹部、四肢等脆弱部位。“这种行为甚至还有一个专业名词——成球行为。”中科......

一个完全进入了生物学领域的“二手生物学家”——李栋

人物名片李栋,1983年生,云南个旧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制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系统掌握了超分辨显微镜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成像......

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在深举办

7月9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以下简称竞赛)在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成功举办。竞赛旨在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创新、创智、创造的平台,为合成生......

SoilBiology&Biochemistry:土壤微生物群落定量研究优化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研究提出土壤微生物群落定量研究优化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SoilBiology&Biochemistry)》上。微......

最新生物学研究:观鲸船噪音干扰鲸类休息和育幼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发表一篇生物学研究论文称,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短肢领航鲸等休息和育幼。该论文指,过去的研究发现观鲸船产生的噪音会影响鲸类行为,但尚不清楚引擎的噪音水平......

进化生物学胜过一切,人类无法减缓衰老

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杜克大学领导的来自14个国家的大型科学家团队比较了39个人类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数据,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证据表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