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图:127亿光年外的巨型原初星系团

  在到达地球之前,这束光走了127亿年。漫长的跋涉,加上宇宙的膨胀拉伸,让它的能量微弱而暗淡。

  同一时间,地球,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卖力”地进行星系光谱巡天。科学家们正借助这台设备,建立一个高红移星系数据库,以期解开宇宙演化形成之谜。

  偶然的一瞬,这束微弱的光与望远镜光谱仪上的探测器相遇。一个明显而确定的峰值出现在北京大学天文学家江林华面前。

  江林华及北大科维理研究所团队发现,这束光来自一个巨大原初星系团,它最终会演化成一个约3600万亿倍太阳质量的星系团。10月15日,这一发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

  追寻宇宙“幼升小”时的模样

  江林华的工作有点类似于“宇宙考古”——寻找宇宙中最遥远的星系,探索宇宙“小时候”的模样。

  和所有生物一样,宇宙也曾是个“宝宝”。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由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之初,婴儿期的宇宙处于极高温、极高压状态,只有光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之后,宇宙慢慢冷却,花了几十万年时间形成了原子等基本物质结构。那时候的宇宙一片黑暗,没有太阳,没有星星。

  如果说今天的宇宙是个百岁老人,那么,宇宙在大概7岁,也就是在“幼升小”的年纪时,出现了一次重大变化——在引力作用下,宇宙大尺度结构开始形成,最原始的恒星、星系、黑洞出现,宇宙被点亮了。

  江林华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正是宇宙是怎么完成“幼升小”的,包括“宇宙中第一批天体如何出现”“最原始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宇宙从黑暗到明亮的过渡是何时完成的”……

  这些问题尚无确定的答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观测数据有限,统计口径不一。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依赖高探测能力的天文望远镜,在如今明亮的宇宙中“淘”出更多百亿年前留下的、远超人眼可观察范围的微弱光芒。

  2014年9月,江林华带着在美国求学时积累的观测经验和合作资源,回到北京大学。第二年,他和北大的科研团队一起,借助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依托位于智利的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开始了组建星系样本库的征途。

  按照江林华的预期,这个样本库将为研究宇宙“幼升小”的历史提供数据支撑。样本库中的星系不仅都来自于宇宙“幼升小”年代的星系候选体,而且要经过光谱确证,测出距离地球的精确距离。

  偶遇一束从远古走来的光

  2017年的一天,麦哲伦天文望远镜的探测器对准了一块不算大(约4平方度,近似于5个满月大小)的天区,然后把“视线”向更深处望去,为的是从目前星系团候选体中筛选出确定者,并确定它们的位置。

  之后,数据分析人员意外地发现,光谱图在红移5.7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不在计划中的峰值。

  “红移”是天文学家们用来判断光“跋涉”了多远的工具。

  一般来说,光刚被发射出来时,具有较高的能量,经历了漫长的传递和宇宙空间拉伸后,能量降低。而光谱仪可以分辨出光的能量,并判断光从刚发出至今的时间和距离。红移越高,就说明光源距离地球越远。

  盯着这个峰值,江林华想看一看这束红移5.7的光是何方神圣。

  “红移5.7”正好对应着距今127亿年前,那时候的宇宙距离大爆炸的时间大约在10亿年,宇宙处在“幼升小”的年纪。“这么巧!”江林华感叹。

  之后的研究结果,让他们更为惊叹——这束光来自一个巨大的原初星系团,或者说星系团的巨大前身。

  通过天体物理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科研团队发现,这个巨大的原初星系团最终会“百分之百地”“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一个约3600万亿倍太阳质量的星系团。

  宇宙早期已知的最大质量原初星系团

  这可能是宇宙早期已知的最大质量的原初星系团,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反常。

  “它就像一座城市,星系密度很高,是同一时期其他区域星系密度的近7倍。”江林华说,目前尚未发现在宇宙早期会有如此大尺度和高密度的结构。

  按照标准宇宙模型的预言,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类似于滚雪球,小的结构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结构。也就是说,最大的结构往往形成于宇宙演化的后期,如此大的原初星系团在宇宙少年时代不太可能存在。

  可是,新发现的这个巨型原初星系团却出现在宇宙“幼升小”的年纪。“这表明宇宙很早就有了大尺度的结构。”江林华说。

  这样的反常,曾经引起过论文评审人的担忧。4月16日,《自然—天文》杂志收到论文后,组织了3位评审人对文章进行评审。

  3个月后,杂志副主编Marios Karouzos在向江林华反馈审稿意见时说:“3位评审人对您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印象深刻,但他们也对结论的力度提出了一些担忧。”

  其中一名评审人说:“这些发现很有趣,但需要更为强有力的分析陈述。”

  在评审专家的建议下,科研人员对论文研究方法、图表等的陈述修改完善,最终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论文在9月4日被正式接收。

  江林华表示,他的科研团队还将采用多波段观测手段,进一步研究这个原初星系团的内部结构,同时,他们也期待着望远镜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以帮助他们通过更大规模的巡天,找到更多与此次类似的原初星系团,完善人类对宇宙结构形成的认知。

  论文相关信息: DOI:10.1038/s41550-018-0587-9

相关文章

新宇宙地图表明暗物质塑造了宇宙

据《自然》报道,天文学家通过追踪遥远星系团的X射线,重建了近90亿年的宇宙演化历程。该分析支持了宇宙学标准模型。根据该模型,神秘的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偏离宇宙学......

带来宇宙更深处的秘密|我国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今天,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了“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

在早期宇宙时间过得更慢

根据对古代天体的观测,时间似乎在宇宙年轻时过得更慢,这些天体的进化速度似乎是今天的五分之一。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时间在过去似乎更慢的想法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是自大爆炸以来宇宙膨胀的直接结果......

宇宙注定要蒸发?霍金辐射理论或不仅限于黑洞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著名辐射理论,随着事件视界(黑洞最外层的边界)对周围量子场的破坏,黑洞会随着时间蒸发,并以一种奇怪的辐射形式逐渐失去质量。但分析表明,事件视界对这一过程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日前,据荷兰......

用科幻在宇宙中创造“春天”

随想录不知不觉中,科幻春晚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本届科幻春晚的主题是“宇宙千春词”。春天不只是一种季节的更替,更是一种希望与慰藉。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沉淀着太多对于春天的歌颂与咏叹。春天是万物复苏的象征......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烬”现身

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携手利用欧洲空间局的甚大望远镜,首次发现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爆炸后留下的“灰烬”。他们探测到3个遥远的气体云,其化学成分与科学家对第一批恒星爆炸的预期相匹配。最新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进一......

香港首个工业元宇宙科技馆开幕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全新的“工业元宇宙科技馆Celesphere”3月30日正式开幕,该馆展出最新的工业元宇宙应用技术方案,包括荣获多个国际科研奖项认可的技术,助力业界实践智能制造,成......

太阳系“后院”一系外行星可能无大气层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结果显示,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特拉普派-1b”可能没有大气层。“特拉普派-1”是一颗表面温度极低的红矮星,距离地球约39光年,所处......

除了探索宇宙航天力量还这样造福人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报告中提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领域的一次次突破都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而除了向浩瀚宇宙进发,航天力量还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外星文明为何还未通过人类的“好友申请”

“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道哲学命题,开启了人类对系外行星与地外文明的探索。许多仰望星空、对宇宙抱有幻想的人,都思考过“地外文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1977年11月16日,科学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