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9 15:59 原文链接: 从基因的战略安全性谈谈速食时代科学精神的缺位

  随着人类对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数据驱动的当下,作为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在快速被人们认知的同时,其信息安全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破译复杂生命遗传密码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其极高的专业门槛使得多数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们在物质文明裹挟着快速前行的过程中,速食的“阅读投喂”显然导致了科学精神的匮乏与缺位,又在媒体博取“眼球经济”中陷入夸大的恐慌情绪,反而远离了本该逐渐清晰的真相。

  事实上,从150年前分子遗传理论诞生、基因进入专业视野以来,围绕基因的争议就从未停止,当时的西方生理学和医学也曾饱受质疑至今。只是,本该是真理越辩越明,争议与进步同行,现阶段的中国却出现一些反转人士,打着“基因武器”“基因战争”等阴谋论的旗号,迷惑着人们的视线。

  一方面,基因数据等医疗信息确实都应受到隐私保护以及对此信息使用的知情同意;另一方面,基因数据在受到用户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同时,则应该建立数据标准,从而精准地用于疾病诊断和用药指导,助力中国在医药健康领域崛起,更可惠及人类健康。

  很明显,在基因研究领域,共有共为共享以及全球合作已经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趋势,人类基因组图谱在网上可以被自由浏览研究,相关的论文已经有了数千篇,以进一步推动科学的进展。全球知名的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为了推进癌症精准疗法的开发,已经公开了超过11000名癌症患者的基因组数据。

  我国牵头组织更多国际化人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我国基因组学研究、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不仅有力彰显了大国实力,使我国生命科技领域实力得到国际认可,掌握更多话语权;更能倒逼我国重视人类遗传信息的保护和利用管理,在科研人员、企业代表、政府机构等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努力下,提升基因的战略安全性,保障好我国的战略安全和人民健康。

  正因如此,2015年发展基因产业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基因检测技术被列入“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2016年“基因组学”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中提出“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201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且我国药品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改革全面提速,积极与国际标准和技术接轨。基因技术作为推动新药研发的关键,成为了开启新药研发全球化新格局的重要部分。

  例如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是当前新药研发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其研究与应用自201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DNA 编码化合物库不仅能够触及更广阔的化学空间,由于对试剂需求量,硬件设施等要求相对更易实现,合成及筛选成本也显著降低。此外,筛选周期短,筛选化合物数量大(百亿级),并可平行进行多个筛选条件等优势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发现更多基因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了解疾病通路后,可以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英国基因银行UKBiobank,收集了50万人的全基因数据用于药物研发;冰岛政府在1996年起对所有公民进行基因测序,收集到40万人的基因数据用于新药研发,在心血管领域发现全新靶点;爱尔兰有400万人,政府希望对10%的人口进行基因测序,用于新药研发。而我国2016年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在全国建设27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提高出生缺陷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不断加速国家“精准医学计划”,推动我国基因产业规范化和跨越式发展。

  另外,药物基因组学可以大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究成本及药物不良反应,对已上市的药品,有助于优化其临床应用方案,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因编辑技术对于阐明疾病发生和药物作用机理、建立疾病动物模型、遴选药物作用靶点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新药研发具有重大价值,这通过全球制药巨头在过去几年中的陆续布局可见一斑。

  目前,全球新药研发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多个前沿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配合AI应用加码,新的疾病治疗手段与药物研发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新药研发在创新中不断前行。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药物研发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与新理念,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和研发策略,大力发展基因技术无疑是必然和必须的选择。

  当然,人们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大多具有恐惧心理,难以接受;但科学的前行虽因阻碍而有所曲折,却不能被真正阻挡。在基因领域终有一天,更多的靶点、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会向世界证明,科学家与科学工作者心怀人类健康的理想,为人类的健康带来幸福才是基因研究更深一步的意义与价值,也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智慧和领导力,保护遗传资源的同时充分合理利用,将基因科技造福于民。

相关文章

研究鉴定出新的玉米抗粗缩病基因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图位克隆、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块调控......

我国成功培育高耐草甘膦低残留玉米

草害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田间杂草与玉米争夺水、肥、光和空间,且易滋生病虫害,化学除草是玉米田首选的除草方式。草甘膦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剂,其灭生性的特点在防治杂草的同时对玉米也会产生药害,培......

助力新型实验室建设,精准对焦安全与可持续

——新型实验室场景的安全与可持续建设论坛成功召开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会议同期,由中国分析测试协......

肥胖研究五大关键问题究竟如何?《科学》给出解释

北京时间9月1日晚10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JohnRogerSpeakman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的ThorkildSo......

基因组测序拯救鸮鹦鹉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的新西兰鸮鹦鹉kakapo,几乎所有剩余个体的基因组都已被测序,这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新西兰鸮鹦鹉kakapo(Strigopshabroptila)有几个特性。它是世界上最重......

“痴呆基因”甩不掉?或因赋予女性一大优势

大约1/5的人出生时携带至少一份APOE4基因变异,这使他们在年老时更容易患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这种变异如此普遍,给进化带来了一个谜:如果APOE4影响了人类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何它没被清除出人......

深圳先进院等建立单细胞轨迹推断技术

7月3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胡政课题组与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周达课题组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PhyloVeloe......

研究发现提高鲜食玉米耐热性基因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玉米种业室团队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对甜玉米高温下的表型特征变化进行观察,发现了提高鲜食玉米耐热性基因。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7月26日,中国工......

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揭示白僵菌合成β卡波林糖苷的进化与代谢机制

7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bacterial-likePictet-Spenglerasedrivesthe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