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3 09:30 原文链接: 惩戒科研失信,铁拳如何准确击中痛点

   近日,由科技部、央行、发展改革委等41部门联合签署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公开发布。很快,媒体多以“史上最严!41部门联合出台43项惩戒措施,遏制科研失信!”之类的标题报道了这一重大治理举措。

  近年来,以大规模撤稿、“突破性”研究不可重复和大量抄袭剽窃为特征的重大科研不端行为或疑似现象频发,不但让科技界和学术界倍感错愕,更令整个社会对科学共同体和科研人员的信任大打折扣,必然也引起了治理层面的特别关切。在由此形成的巨大压力下,合作备忘录的出台并非意外。

  这体现了相关部门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为了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科研诚信要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以构建潜心科研、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将合作备忘录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以保证后续在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时更加合法合理,取得更好的执行效果。

  首先要做的,是对科研领域的失信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避免将科研不端行为与一般失信行为混为一谈。从科研领域来讲,至少可以区分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两类。前者与学术研究相关,后者涉及产业开发。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这两类不同的科技活动所涉及的所谓“失信行为”是不一样的:前者多为科学道德学风和科研伦理层面的科研诚信问题,后者往往涉及经济和法律层面的商业信用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诚信与商业信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常常将违背科研诚信的剽窃、造假和篡改数据等科研不端行为称为“失信”,但其性质首先是道德和伦理层面的。同样,我们可以进一步追究科研不端行为在经济等民事活动层面造成的衍生危害是否属于民事法律意义上的“失信”,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失信”进行明确的区分。不然的话,难免影响联合惩戒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执行效果,甚至会导致将伦理道德问题法律化等过度治理的情形。

  现实的情况是,在“科研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中,真正动摇公众对科技界诚信的信心的,是那些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重大学术不端行为。必须突出这个重点,才能让全覆盖的诸多举措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对科研诚信和商业信用进行明确区分的基础上,还须对相关责任者作出必要的区分和具体的说明,否则可能模糊科学共同体在科研诚信治理中的主体责任。

  如果未对科研与创新作出区分,便无法明确指出严重失信行为的相关责任者是科研活动的相关责任者还是创新活动的相关责任者。后者的“失信”多为经济层面的欺诈,可以将其作为一般的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者看待,通过法律等外在的权威加以裁决。而前者的“失信”主要相对于知识发现和创造中的客观与求实而言,是否存在失信以及是否属于严重失信必须借助专业判断。

  换言之,在科研活动的相关责任者中,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是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这一点必须明确。而管理部门和机构的首要职责是在制度上支持科学共同体的自我净化,即让同行专家、学会的学术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成为治理科研或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权威。

  与此同时,在公布联合惩戒的诸多举措的基础上,还应建立相应的针对重大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制,否则难免会从根本上削弱其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不论是“科研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还是重大科研与学术不端行为,如果不能吸取既有教训,建立起有效的调查机制,再多的联合惩戒也难免无的放矢。

  其实,从科研人员到普通公众,对诸多重大科研不端行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有对那些最令人关注的重大不端行为或疑似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联合惩戒的铁拳才会真正击中科研失信这一痛点,才会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关文章

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杭州开幕

7月26日,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杭州开幕,众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成果集中展出。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下一步,工......

如何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完善绿色消费促进政策,激发绿色消费潜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37.3%;限额以上单位低能耗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速超过20%。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绿色消费持续扩大,......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

创新潮涌燕赵大地——河北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7月的燕赵大地,绿意蓬勃,活力奔涌。工地上、车间里、码头上……一个个怀揣梦想的人,一幕幕火热的生产图景,共同构成了河北省这个夏天最美的音符和乐章。7月17日—22日,科技日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完成飞行任务要求验证

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的主发动机昨天又完成了一次点火试车,验证了火箭飞行任务对发动机的全部要求,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试车的发......

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国务院新闻办7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上半年,主要知识产权指标运行平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知识产权在支撑国家创......

平台企业创新引领赋能实体经济

在芯片、自动驾驶、新能源、农业等领域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平台企业创新引领赋能实体经济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了解平台企业发展情况,梳理了一批典型投资案例。从调研情况看,平台企业持续加......

努力在创新中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1995年,我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远望号”诞生。20多年后的2022年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辆。17个月后,伴随着一辆广汽埃安昊铂GT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