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历了缓慢的发展时期。然而,自2016年“AlphaGo”问世以来,目前AI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研究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AI技术主要基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需要采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机代码才能实现,其计算模块与存储模块相分离,因此其并行运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较高,对今后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处理和计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近年来,基于器件层面构建人工生物神经系统,也正在成为AI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突触作为人脑认知行为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间发生联系的关键部位,是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出发点。在突触仿生电子学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端阻变器件和三端晶体管,这类器件已经模仿了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突触功能和神经元功能,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图1 “多重记忆”示意图及测试结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与器件应用团队在柔性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在未来柔性神经形态平台构筑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他们在柔性PET衬底上制备了以壳聚糖薄膜作为栅介质的、具有学习行为的ITO突触晶体管,其在机械弯曲应力作用1000次后,器件各项性能参数保持稳定;在栅极偏压应力作用8000秒后,发现器件阈值电压呈现一定的漂移,说明研制的晶体管具备学习能力。随后,在研制的柔性ITO薄膜晶体管上模拟了三种突触功能:突触后兴奋电流(EPSC)、双脉冲易化(PPF)和尖峰时序依赖可塑性(STDP)。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从心理学层面提出了“人脑多重记忆模型”:感知记忆(SM)到短时程记忆(STM)以及短程记忆到长时程记忆(LTM)的转化过程。该团队通过栅脉冲刺激频率和栅脉冲刺激强度的设计,在单一突触晶体管上实现了对“人脑多重记忆模型”的模仿。上述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0 (19), 16881-16886上(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8b03274)。

  生理学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是一类重要的联想学习行为,其反映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先后关系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行为,在单一器件上实现对这一联想学习行为的模仿是类脑神经形态器件的重要研究内容。值得指出的是,STDP学习法则是重要的突触学习行为,对神经系统认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前、后突触刺激对突触权重的影响规律,是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突触学习机制。可以看出,条件反射与STDP学习法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此启发,该团队研制了可重复粘贴的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采用透明聚酰亚胺(PI)胶带作为衬底,随后设计了不同波形的突触刺激,成功在单一器件上模仿了生物突触中的四类STDP学习行为,包括Hebbian STDP,反Hebbian STDP,对称STDP及视觉STDP。Hebbian STDP的测试曲线拟合参数与生物突触上实测的参数相近,表明该种神经形态晶体管具有类脑操作特性。基于STDP学习法则,无需外加复杂电路和元器件,即可在单一神经形态晶体管上实现对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的模仿,包括信息的获取、消退和恢复。此外,还成功模拟了经典条件反射里的条件抑制行为,这也是神经形态器件研究中的首次报导。该成果以“Restickable Oxid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s with Spike-Timing-Dependent-Plasticity and Pavlovian Associ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44) 1804025,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1804025)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图2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示意图

图3 器件Hebbian STDP测试结构及条件反射测试方案示意图

图4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测试结果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突触前胆碱转运蛋白CHT1转运调控机制

4月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高亲和力胆碱转运蛋白CHT1(high-affinitych......

新研究揭示自我中心编码的细胞和亚细胞机制

确定空间信息的表征机制是探讨空间信息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为学习记忆中空间场景处理原则提供了重要启发。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王成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

我国科学家成功探测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

1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

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

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assembledMonolayers,SAMs)材料因具有低耗、低光学损失和高保型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作空穴选择性接触,以实现高效钙钛矿、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然而......

3016个神经元和54.8万个突触,首张昆虫大脑图谱绘就

图片来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张完整的昆虫大脑图谱,包括所有神经元和突触。这是理解大脑如何处理感官信息流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里程碑式成就。相关......

研究揭示突触囊泡运输调控新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信号传递的关键结构,由信号输出的突触前膜和信号输入的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蕴含大量包裹了神经递质的突触囊泡,这些囊泡聚集在突触前膜的活性区,一旦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停泊在活性区的突触囊泡......

Nature:强力突触揭示了大脑中的机械相互作用

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通信通常与电化学信号传导有关。在这里,我们揭示了神经元也可以通过树突棘扩大产生的力进行交流。这种力与肌肉收缩相当,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这表明大脑功能比以前想象的更机械。图1:通过......

表达GABA受体的小胶质细胞选择性重塑和修剪抑制性突触

从小狗的叫声到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我们的大脑每秒钟都会收到无数的信号。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理睬无关紧要的线索---苍蝇的嗡嗡声、树上树叶的轻柔沙沙声---而注意重要的线索---汽车喇叭声、敲门声。这使......

首次发现一对跨神经细胞的黏附分子,可控制多巴胺突触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晚23时,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梅林教授研究组在CurrentBiology期刊发表论文——“Intransneuregulin3-Caspr3interacti......

在综合层面提供突触可塑性的调节运动控制

作为基底神经节回路功能的运动控制对于生活和运动障碍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例如帕金森病(PD)。在PD中,背侧纹状体中多巴胺的逐渐去神经支配导致直接通路的抑制和间接通路的促进,并导致丘脑底核(STN)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