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1 11:47 原文链接: 给基因编辑做“体检”:让脱靶无处隐藏

图片.png

 研究人员在观察胚胎培养情况。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症)、“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 )、“月亮孩子”(白化病)、地中海贫血……各种各样的罕见病一直因发病率低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

  据统计,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其中80%的罕见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

  然而,基因治疗的风险不可低估,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技术最大的风险来源。

  近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GOTI的全新的检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技术。该技术可精准客观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该研究于3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难题:

  如何有效检测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

  CRISPR/Cas9是广受关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临床技术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基因编辑工具“脱靶”风险也一直备受关注。若将其应用于临床,“脱靶效应”可能会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种副作用。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临床技术对于潜在风险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极低,因此一种能突破之前限制的脱靶检测技术,将成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终走上临床的关键。

  “其实,过去人们推出过多种检测脱靶的方案,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传统上,对脱靶的检测依赖于算法预测,靠不靠谱无人得知;或依赖于体外扩增,但这个会引入大量的噪音,会导致检测的精确度大打折扣。”杨辉说。

  由于不能高灵敏度地检测到脱靶突变,尤其是单核苷酸突变,因此关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实脱靶率一直存在争议。

  然而,任何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需要服务于全人类,尤其像基因编辑这样的神奇技术。想要有效地操纵这把“上帝的手术刀”,还得给它做个全方面的体检。

  突破:

  GOTI技术精准捕捉“脱靶”逃兵

  要提升检测脱靶效应的精度,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脱靶检测手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验人员建立了一种名叫GOTI的脱靶检测技术。“我们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细胞期时,编辑一个卵裂球,并使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小鼠胚胎发育到14.5天时,将整个小鼠胚胎消化成为单细胞,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并基于红色荧光蛋白,分选出基因编辑细胞和没有基因编辑的细胞,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两组差异。这样就避免了单细胞体外扩增带来的噪音问题。”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左二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同时,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论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对两组细胞的基因组,其中的差异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基因编辑工具造成的。这样便能发现此前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

  随后,该团队将成功建立的GOTI投入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

  实验人员先是检测了最经典的CRISPR/Cas9系统。结果发现,设计良好的CRISPR/Cas9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但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术BE3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脱靶,而且这些脱靶大多出现在传统脱靶预测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脱靶的位点。

  杨辉建议,人们应冷静地分析一些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这些脱靶位点有部分出现在抑癌基因上,因此经典版本的BE3有着很大的隐患,目前不适合作为临床技术。

  未来:

  完善基因编辑治疗手段、建立行业标准

  杨辉告诉记者,团队接下来将进一步检测BE3除导致异常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法改进这个系统,从而建立一种不会脱靶,也没有其他风险的单碱基突变技术。

  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亦学表示,最新工作建立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超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检测敏感性,有望借此开发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

  “我们希望未来可基于这项新技术,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凡是进入临床的基因编辑技术,必须经过这套系统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安全性,以便让这个领域有序、健康地发展下去。”他说。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认为,该技术针对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有了它,便可以更加客观、可靠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

  针对该技术在单碱基编辑工具BE3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蒲慕明表示:“这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但不是说这项技术不能再开展基因治疗了。正是因为已经建立新的检测技术,我们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改善BE3,从而开发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造福患者。”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9973


相关文章

水生所在鱼类诱导型原始生殖细胞理论和技术方面获进展

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PGC)是精子和卵子在胚胎期的祖先细胞(progenitorcell),是遗传物质代际传递的细胞载体。因此,PGC是开展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等遗传操作的......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基因编辑疗法攻克阿尔茨海默病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将能够以像手术那样的精确度来改变致病基因。”·“目前还没有在大脑中使用任何CRISPR技术的临床试验,首先需要奠定研究基础。”当地时间11月16日,英国药品和医疗保健产品监管局(......

FDA批准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从科研突破到商业落地仅用十年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宣批准两款治疗镰状细胞病(SCD)基因编辑疗法,其中也包括首款应用“基因剪刀”——CRISPR/Cas9技术的疗法Casgevy。这是一款基于CRISPR技术的开创性基因编辑疗......

FDA批准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经典CRISPER/Cas9的监管批准为下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奠定了基础。”·镰状细胞病是一种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疾病,异常的血红蛋白使患者的红细胞变得容易连接在一起,将红细胞从正常的柔性圆形转变成坚硬......

又一款全球首创基因编辑疗法在英国获批上市,国内多家企业布局

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日前披露,在经过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的严格评估后,有条件批准美国福泰制药(VertexPhamaceuticals)与瑞士基因编辑公司(CRISPRTherapeutics)合作......

CRISPR应用于体内研究的双刃剑

在这篇新论文中,来自奥胡斯大学的研究员MartinK.Thomsen首先讨论了Platt等人十年前发表的一篇标志性论文,该论文是关于CRISPR在小鼠不同器官中产生癌症的体内应用。这篇标志性的论文概述......

Science: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进化能力远远超过科学家们之前的想象

根据11月24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大肠杆菌可能比科学家之前认为的更有能力进化出抗生素耐药性。在SFI外部教授AndreasWagner的带领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绘制了一种大肠杆菌蛋白的......

颠覆性技术,引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新跨越

如果将AI应用于新药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候选化合物的确定,研发时间与经费投入将大大减少,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可能骤然发生巨变。颠覆性技术如此残酷而新奇,却是上海引领生产力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必争”领域。近......

全球首款基因编辑疗法获批!创新药年底还有空间吗?

前言:创新药板块题材端,全球首款基因编辑疗法获批,填补了先天性遗传病疗法的空白,市场规模广阔,对CXO、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板块国产创新药公司有望形成业绩拉动。政策端医保谈判结束,在续约规则优化的基础......

美国FDA获批在即!CRISPR能否改写医药业历史?

全球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获FDA批准在即,或将掀开新篇章,颠覆整个医学界并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据媒体周六报道,美国福泰制药(VertexPharmaceuticals)与瑞士CRISPR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