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9 10:10 原文链接: 李小波博士等发现光合作用所需的多个候选基因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类合成、细胞运动(生物鞭毛)、非生物胁迫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功能研究(图1)【1】。长期以来,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莱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与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等方式相比效率极低,而 CRISPR-Cas9,Cpf1 等基因编辑工具在莱茵衣藻中的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1,2】。尽管已经建立了一些突变体库,但覆盖的基因数量非常少,分离其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效率也很低,因此限制了莱茵衣藻的基因功能研究【1】。

图片.png

图1. 莱茵衣藻是众多生物学过程研究的模式物种

  2019年3月18日,普林斯顿大学Martin Jonikas (曾工作于斯坦福卡内基研究所,第一作者现为西湖大学PI李小波研究员)团队联合西湖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 A genome-wide algal mutant library and functional screen identifies genes required for eukaryotic photosynthesi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多种自动化技术和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建立了一个大规模莱茵衣藻的突变体库,并通过筛选发现了光合作用所需的300多个候选基因。

图片.png

  研究人员利用随机插入的方式将携带有特定序列的DNA片段插入到莱茵衣藻的基因组中,并通过 LEAP-Seq 获取了每个克隆的插入位点信息(更多信息请参见参考文献1和3)。该库包括有6.2万个突变体,覆盖了约83%的编码蛋白质的核基因,该突变体库已经在2016年提前对全世界的研究者公开,在最开始的一年半已经为200多个实验室(数据来源:李小波)提供了2000多个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已经被用来研究细胞水平的植物代谢、胁迫反应、表观遗传等多个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词)。然而,有证据表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参与光合作用的基因还未被发现。 在维管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所需基因的遗传筛选的主要难点包括:1)光合作用是必须过程;2)筛选通量有限,突变位点发现困难。而该莱茵衣藻突变体库的建成使得大规模分离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成为可能。

  该研究利用莱茵衣藻可在黑暗条件下能够异养生长的特点,把混合的突变体库在光合自养与异样的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对比,发现了数千个光合自养有缺陷的突变体,通过混池测序鉴定出了303个光合作用所需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65个已知的和238个先前未知的光合作用所需基因(图2)。

图片.png

图2. 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候选基因的功能分类示意图

  随后,研究人员重点解析了一个新的蛋白磷酸酶(CPL3)的功能。结果表明 cpl3 突变体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电子传递的速率与野生型相比出现了显著降低,尽管两者的叶绿体形态一致,但是cpl3 突变体中叶绿素 a/b 的比例与野生型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pl3突变体中所有能检测到的与叶绿体ATP合成酶(ATPC, ATPD, ATPG, AtpA, AtpB, AtpE, and AtpF)相关亚基的表达丰度都出现了显著的降低,此外,PSI(PsaA and PsaB)和PSII(D1, D2, CP43, CP47, PsbE, and PsbH)的一些组成成分的表达丰度也出现了下降(图3)。该结果表明 CPL3 是光合作用光反应所需蛋白复合体的正常积累所必需的。

图片.png

图3. 光反应蛋白复合体等蛋白质在 cpl3 突变体与 WT 中的相对丰度

  近年来利用藻类中的进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多,适用与能源、营养添加剂、药用天然产物等领域。莱茵衣藻是真核藻类中工具比较全的系统,而且也有研究组(UCSD Steve Mayfield)在试图大规模培养,以用于药用蛋白的生产等。这个突变体库对于合成生物学前期的基因功能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由六家单位合作完成,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卡内基研究所、 西湖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西湖大学李小波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专家点评

  杨文强 研究员 (中科院植物所)

  绿藻与陆地植物在进化上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大约在5亿年前分开。单细胞绿藻由于生长周期短等优点可以被用作植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中,莱茵衣藻三个基因组(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容易转化和杂交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光合作用、碳浓缩机制、色素代谢、温度胁迫、厌氧与发酵、细胞分裂、鞭毛与疾病、光遗传学等过程的研究。尤其是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调控等方面的高度保守性和相似性,是衣藻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模式生物。近年来,衣藻与高等植物共进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在过去的20 年里,衣藻研究的主要障碍是对于特定的基因,人们很难获取相应的突变体,这就大大限制了从遗传角度展开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等技术在衣藻中成功率较低,而CRISPR-Cas9、CRISPR-Cpf1 等基因编辑技术也仅在近年被报道,且效率较低。一个突变位点已知并能长期稳定保存的突变体库将大大提高莱茵衣藻中的反向与正向遗传学研究的效率。

  李小波博士在Martin Jonikas 团队工作时领导了莱茵衣藻突变体库建立的项目。他们首先开发了高通量的突变体继代技术与中等通量的插入突变定位技术,建立了小规模的试验突变体库(~1900个突变体;Li#, Zhang#, Patena# et al. 2016 Plant Cell)。近期,李小波博士等建立了更高通量、更高准确率的突变定位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对20万个衣藻突变体中的13万个进行了成功的突变定位,在去除了一部分基因的冗余突变体后将6万多个突变位点已知的突变体稳定保存下来。插入位点近乎均匀地分布在莱茵衣藻的17条染色体上(见论文图1)。在这个大型突变体库中,他们还对每一个突变体插入了特异的DNA条形码序列,并利用混池测序技术对生物圈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所需的基因展开了高通量筛选,共获得数千个光合作用有缺陷的突变体,发现了光合作用所需的300多个候选基因。李小波博士在西湖大学成立实验室后,对其中的一个潜在的蛋白磷酸酶突变体进行了初步的机理研究。这些工作近期被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Li et al. 2019 Nature Genetics)。

  专家点评

  范建华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莱茵衣藻是真核微藻领域的模式藻株,其细胞结构独特,遗传学背景清晰,目前已成功实现了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转化,是真核微藻中研究最为成熟的表达系统/基因编辑体系。目前已有大量的外源蛋白(如报告基因、药用蛋白、工业酶、抗体、疫苗、细胞因子等)成功实现表达。作为模式生物,莱茵衣藻的核基因组、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全部完成,这为利用莱茵衣藻人工设计外源基因、成功实现表达与调控提供了巨大的方便,现已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绿色细胞工厂”。

  近年来,真核微藻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莱茵衣藻,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衣藻可生产木糖醇、倍半萜、霍乱、疟疾疫苗和免疫毒素等化学产品和重组蛋白。相对于原核微藻,真核微藻细胞具有蛋白翻译后修饰途径,对特定蛋白的生物活性不可缺少。然而,微藻合成生物学特别是底盘的优化研究仍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在抗逆元件挖掘解析、光合效率的优化、耐受性底盘的优化、合成产物的细胞器靶向运输以及富集等方面亟待研究。李小波研究员的论文通过构建基因组饱和的莱茵衣藻突变体库,建立高通量的智能筛选方法,首次突破全基因组尺度的微藻底盘光合作用及逆境耐受的功能元件挖掘解析,有望拓展和完善莱茵衣藻的基因组遗传操作平台,并为突破自养型真核绿藻细胞人工设计和生物合成体系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Li, X. et al. An indexed, mapped mutant library enables reverse genetics studies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Plant Cell 28, 367–387 (2016).

  2. Slaninová, M. et al. Is it possible to improv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Biologia 63: 941–946 (2008).

  3. Zhang, R. et al. High-throughput genotyping of green algal mutants reveals random distribution of mutagenic insertion sites and endonucleolytic cleavage of transforming DNA. Plant Cell 26, 1398–1409 (2014).


相关文章

最新研究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结构证据

光合作用是何时、如何起源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演化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一组17.5亿年的微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结构证据,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产氧光合作用的演化。该论文介绍......

西湖大学又一篇Science,这次是李小波团队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6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波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文章,首次......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提高光合作用固碳效率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阳光、水、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质。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质量和二氧化碳捕集与传输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质的效率。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构建亚乙烯连接的COF进行光催化全反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韩宝航课题组与河北科技大学教授李发堂课题组,在制备亚乙烯键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与水的氧化全反应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Fu......

无氧发酵代谢物抑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新机制揭示

在模式生物莱茵衣藻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分别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无氧发酵则可以独立发生在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这三种基本的能量代谢过程如何和谐有序的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内是值得深度思考的科学问题。......

光合作用始于单个光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05.shtm......

中科院院士李灿:发展人工光合成产业是“一石三鸟”之举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给了我们启发。光合作用的本质是能量固定的过程。以人工方法实现光合作用的研究持续了很多年,有光催化、电催化、热催化、酶催化等技术路线。这些研究正朝着不断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实现规模化......

光合作用中氧气形成细节揭示

据《自然》杂志3日发表的论文,美国和德国两个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如何形成的微观细节,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水分解对于开发将水转化为氢燃料的设备非常重要。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利用......

光合作用和第五物质状态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光合作用和激子凝聚体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允许能量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流动的物理学状态。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通常与远低于室温的材料有关,可能为未来的电子设计提供信息,并帮助解开复......

新研究揭示光合作用中氧气形成微观细节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利用光产生生长所需能量的过程。近日,两个研究小组揭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形成的微观细节。从该尺度了解光合作用有望促进清洁燃料开发。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此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