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6 16:45 原文链接: 应注重生态政策对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土地沙漠化作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造成沙尘暴等沙害频发及荒漠地区人民贫困的主要根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构成严重阻碍。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脱贫攻坚的难点,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93%。我国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明确指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过度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因此,可以说沙漠化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北方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该类型区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农牧业经济活动。农户(包括牧户)是农牧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是农牧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因此,农户经济行为是沙漠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根据朱震达对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成因的研究,94.5%的沙漠化面积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93.8%的沙漠化面积就不合理农户经济行为所导致的。而这些人类活动往往会受到当时主流政策的支配或者干扰。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是伴随着大规模垦荒而发生和发展的,例如,1858年清政府实施的“移民充边、开垦荒地”政策,以及1950年以后,面对急剧增长的人口压力和迅猛发展的农牧业生产,特别是在“大跃进”和“以粮为纲”政策影响下,大面积的草原和林地被开垦为农田,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过程。我国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加强了对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力度。近十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禁牧政策”等已显示出明显效果,特别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已呈现出明显的逆转趋势。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均院士反复强调,地理学要“着重研究人地系统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前任IGU主席Messerli教授也提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经由自然引起的环境变化转变为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事实上,人地关系的协调过程自古至今一直是地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重点研究的综合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既然沙漠化是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那么沙漠化的研究也应当以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为主线,不仅要研究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沙漠化发展过程的影响规律,更要研究人类理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对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作用机制。

  回顾沙漠化的研究历程,早在20世纪初期,国际上关于沙漠化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就已出现,美国针对中西部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和土壤风蚀问题,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沙漠化治理研究。1949年法国科学家Aubreville正式提出了沙漠化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沙漠化问题开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世界沙漠化大会之后,正式将沙漠化及其防治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1992年由各国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把沙漠化作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列入“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位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将2006年定为荒漠与荒漠化年,显示了世界范围内对沙漠化问题的重视。之后,沙漠化逐渐为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沙漠化问题。当前国际上沙漠化研究的总趋势是:把沙漠化看作一个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

  我国的沙漠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沙漠化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特别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之后,关于沙漠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沙漠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学者对沙漠化过程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综合因素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沙漠化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扩展,除地学与生物学以外,遥感与GIS、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不同学科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中,显示出学术界对沙漠化问题研究的高度热情。

  沙漠化具有发展和逆转两个相反作用的转化过程,应全面系统地进行其全过程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目前对沙漠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但对沙漠化逆转过程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崔旺诚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沙漠化逆转过程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从理论上对沙漠化的逆转过程进行了阐述。赵哈林等在对科尔沁沙地多年实地调查和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沙漠化正逆发展过程的地面判别方法,并建立了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定性判断指标体系。徐丽恒、靳虎甲、王继和等分别对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对于沙漠化逆转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近几年生态保护措施导致的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减轻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沙漠化的正逆过程主要受气候变化所制约,此外或多或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然而,从土地沙漠化防治角度而言,由于气候变化具有复杂性和难以调控性,人类活动变化才是土地沙漠化逆转调控的重点。


相关文章

历史性一刻!史上最大规模环境大会武汉开幕!

2023年11月18日,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武汉盛大开幕,吸引了逾万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环境科学的创新之路,深度交流合作发展的共同......

火山喷发导致“最冷十年”强烈影响生态恢复

如果地球突然连续降温十年,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剧烈的火山喷发带来冷却效应,强烈影响高寒地区森林生......

叒成立一家!亿元生态环境集团将成各省标配?

10月13日,浙江生态环境集团总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集团总部项目正式落户余杭区。这也标志着浙江省级生态环境集团正式亮相。企查查显示,浙江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9月26日刚刚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

著名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逝世享年91岁

10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3日14时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讣告显示,郑光美,祖籍北京,19......

广州地化所科普基地获颁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环境部在广西桂林举办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交流会。会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科普基地获颁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牌匾。据了解,此......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

加强水生态保护,尊重自然规律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就《评分细则》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

最新!生态环境部公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名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索引号000014672/2023-00128分类其他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发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号部令第30号主题词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行政......

国家林草局发文: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改造升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生态站建设,完善站点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强化数据应用,优化管理服务,增强支撑能......

生态产业化与全面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在陕西汉中举行

5月6日—7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生态产业化与全面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