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7 13:24 原文链接: 免疫组化问题及解决办法

1、染色过强 
原因 解决办法
抗体的浓度过高或抗体孵育时间过长 降低抗体滴度(一般指浓缩性抗体)
抗体 孵育时间:室温1小时或4℃过夜 
孵育温度过高,孵育温度超过37℃ 一般室温20-28℃ 
DAB显色时间过长或DAB浓度过高 显色时间不能超过5-10分钟,以显微镜下 观察为准
2、非特异性背景染色 
原因 解决办法
操作过程中冲洗不充分 每步冲洗3×5 
组织中含过氧化物酶未阻断 可再配置新鲜3%H2O2封闭,孵育时间延长 
组织中含内源性生物素 正常非免疫动物血清再封闭 
血清蛋白封闭不充分 延长血清蛋白封闭时间 
3、染色弱 
原因 解决办法
抗体浓度过低,孵育时间过短 提高抗体浓度,孵育时间不能少于60分钟
试剂超过有效使用期 及时更换试剂
操作中,滴加试剂时缓冲液未沥干,致使试剂稀释 每步滴加试剂前沥干切片中多余的缓冲液(但防止切片干燥)
室温太低,低于15℃ 若室温低于15度,要改放在37℃孵育箱孵育30-60分钟(或4℃冰箱过夜)
蛋白封闭过度 封闭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4、染色阴性
原因 解决办法 
操作步骤错误 重新试验,设立阳性对照 
组织中无抗原 设立阳性对照片,以验证实验结果 
一抗与二抗种属连接错误 仔细确定一抗与二抗种属无误 
补充:
一、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因素 
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复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一部分荧光素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 
 
(2)抗体以外的血清蛋白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素脲蛋白,可与组织成分结合。 
(3)除去检查的抗原以外,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类属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与组织中特异性抗原以外之之相应抗体结合。 
(4)从组织中难于提纯抗原性物质,所以制备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杂一些抗其他组织成分的抗体,以致容易混淆。 
(5)抗体分子上标记的荧光素分子太多,这种过量标记的抗体分子带过多的阴离子,可吸附于正常组织上而呈现非特异性染色。 
(6)荧光素不纯,标本固定不当等。 
二、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消除荧光抗体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应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物脏器粉末吸收法 
常用肝粉(猪、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脑粉和鸡胚粉等。每毫升荧光抗体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在室温中振动2h, 4℃中过夜,再搅拌10min,高速离心(3000~15000r/min)30min,1~2次后,即可使用其上清液。吸收一般应在临用前进行,吸收后之荧光抗体保存冰箱中勿超过2周。染色应作吸收前后之比较,吸收时可先用缓冲盐水将组织干粉浸湿,离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荧光抗体进行吸收,以免消耗过多的抗体。 
肝粉或新鲜细胞吸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除方法,对荧光抗体的荧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如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也可用相同的组织干粉或匀浆沉淀物吸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