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3 17:32 原文链接: 反相键合相液相色谱仪概述

反相键合相液相色谱仪又称非极性键合相液相色谱仪,在液相色谱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分离机理:

有疏溶剂理论和双保留机理。

1、疏溶剂理论:

疏溶剂理论认为非极性烷基键合相是在硅胶表面蒙覆了一层以SiC键化学键合的十八烷基(或其它烃基)的分子毛。溶质分子(分析物)有非极性部分和极性官能团部分组成。当溶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接触时,相互间产生斥力,此现象称为疏溶剂。当溶质分子的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接触时,相互间具有亲和力。当键合相表面的烷基(分子毛)与极性溶剂接触时,相互间产生斥力。而当溶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键合相表面的烷基(分子毛)接触时,则相互间产生缔合作用。这种缔合作用是可逆的,缔合作用的强弱决定溶质分子色谱保留的强弱。

影响溶质保留值的因素:

1)溶质分子结构:

在一定的洗脱液和温度下,溶质分子的logk与溶质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的总表面成正比。

溶质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相同,增加极性基团,因为增加了溶质分子与洗脱液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而使k减小。

2)烷基键合相特性:

烷基数量越多,溶质保留越强。

烷基碳链越长,溶质保留越强。

 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增加了键合相的非极性作用的表面积,其影响溶质的保留值和色谱柱的选择性(即随烷基碳链的增长,其对溶质分离的选择性增大)。

3)流动相性质:

流动相的表面张力越大,解缔合时释放的能量越多,k越大。

流动相极性越大,表面张力越小,k越小。

4)温度:

温度升高,保留值降低,柱效提高。

2、双保留机理:

双保留机理包括疏溶剂效应和亲硅醇基效应。

亲硅醇基效应认为烷基键合相表面往往有残余硅醇基,这是一种微量酸性基团,可与溶质阳离子或氢键基团相互作用,主要影响含氮类药物的分离,造成色谱峰拖尾,柱效下降。

可加入扫尾剂降低硅胶的吸附作用,常用的扫尾剂为有机碱类,如三乙胺等。

二、键合固定相:

键合固定相是在硅胶表面键合了非极性有机基团(烃基硅烷)的固定相。

常见的烃基有丙基、己基、辛基、十六烷基、十八烷基和苯基。其中以十八烷基键合相(ODSC18)应用最广泛。

三、流动相:

溶剂极性越低,洗脱能力越强。

1、常用流动相:

1)甲醇-水。

2)乙腈-水。

3)四氢呋喃-水。

溶剂强度为水<甲醇<乙腈<四氢呋喃。

系统(2)较系统(1)好,原因如下:

系统(2)的粘度较系统(1)小,柱效好。粘度降低,柱压降低,传质阻力降低(溶质扩散阻力降低), 柱效升高。

乙腈的紫外末端吸收较甲醇小,在低波长处测定时,基线波动较甲醇小,测定误差小。

2、流动相的选择:

1)二元溶剂系统:

一般以洗脱能力最弱的水作为底剂,再加入一定量的可与水互溶的有机极性调节剂。常用的极性调节剂为甲醇和乙腈。

2)多元溶剂系统:

在二元溶剂系统中加入少量的四氢呋喃,常能改善某些难分离的物质对的分离度。

用水、甲醇、乙腈和四氢呋喃组成三元或四元溶剂系统,并进行优化,选出zui佳溶剂系统。

3、溶质保留值随溶剂极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机溶剂比例减小:

1)溶剂的极性增加,洗脱能力降低,溶质的保留时间增加。

2)不同溶质组分间的分离度增加。

3)溶质的柱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