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3 15:15 原文链接: 版纳植物园揭示森林土壤激发效应形成的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相关研究成果以Labile carbon retention compensates for CO2 released by priming in forest soil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该研究选择地处热带的西双版纳红壤和地处亚热带的哀牢山棕壤为研究对象,用连续输入可利用性13C的添加方式,模拟植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物向地下碳输入的过程,并与目前多数采用单次添加模拟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单次添加方式高估激发效应对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分解;2)尽管可利用性碳输入促进原有有机质的分解,但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可利用性碳补偿了因“激发效应”损失的有机碳,这种补偿方式以连续添加方式最高,单次添加方式最低;3)该研究对先前提出的负净碳平衡的观念提出挑战。

  该项研究分别在版纳植物土壤生态学研究组与动植物关系研究组完成,哀牢山生态站、西双版纳生态站及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心实验室提供了大力支持。

1.jpg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剖面


相关文章

量化青藏高原碳平衡研究获进展

碳在多圈层的积累和流动,受到学界关注。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多圈层体现最全的区域之一,独特的冰川、冻土、湖泊、河流和高寒湿地,为阐释陆表水体相关碳过程提供了理想场所......

土壤中亲水和疏水性有机碳矿化与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是土壤有机碳分解矿化的重要中间形态,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将可溶性有机质区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类不同性质的化合物,有助于阐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机制。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

树种种间差异影响根际激发效应

日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团队以我国人工林种植面积较大,菌根类型、生长速率、细根属性等均有显著差异的杉木,以及日本落叶松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和15N示踪技术,同时监测了土......

元江稀树灌草丛优势物种在降水减少情景下未出现碳饥饿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持续增加,进而对植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造成影响。作为植物中最大的移动碳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carbohydrate,N......

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

马尔代夫发碳排放审计报告重申2020实现碳平衡

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24日举行“虚拟记者招待会”,发布了国家碳排放审计报告,重申到2020年实现碳平衡的目标。马尔代夫总统府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份审计报告对2009年马尔代夫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