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1 16:09 原文链接: 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消防部门关于易燃 ,易爆物品使用,存储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太原师范学院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条 :易燃 ,易爆物品指:汽油 ,酒精,乙炔 ,煤气 ,液化气  ,烷气,氮气等.

第二条 :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保管储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2、使用气体钢瓶数量较大的单位要设立 库房,餐饮场所应设 液化气供气室,并做到安全管理制度齐全,要有专人负责.物品摆放整齐,不准超量,出入库,室手续齐全.助燃 ,易燃钢瓶不准存放在一起。

3、对库房,室内的防爆,排风等设备要做到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4、有煤气设备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管线 ,开关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用火部位要有专人负责,做到有火有人,人走火灭,人走关阀.

5、长期不用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乱扔乱放,要统一处理.

6、管理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熟悉易燃,易爆物品的性质,及灭火方法.

7、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人员,必须经消防安全培训,方可上岗.

第三条 :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

1、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个人要严格遵守使用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2、使用人员应熟悉易燃,易爆物品的性质,助燃与易燃,易爆物品在使用时要达到安全距离,禁止违章操作.

3、使用易燃,易爆液体物品,应用多少领多少.工作后有少量剩余时要加封存放,数量较多应及时入库或存放在安全地方,有专人负责.

4、使用的气体钢瓶要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安全标准.没有合格证的钢瓶,严禁使用.

5、使用液化气罐时,气罐与炉具必须达到安全距离.气罐与炉具的连接管应符合安全标准,距离较远时,应用铁管连接,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及时更换.每个气罐要有专人负责.

第四条 :因违章 ,违规管理,使用造成后果的单位,个人,要视情节给予行政和经济上的处理.




相关文章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重大项目评审会议

2023年10月19日-2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在北京组织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吉红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主......

爱“迟到”的诺贝尔奖让科学家获得认可的道路越来越长

近日,2023诺贝尔奖揭晓。能够获得这项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对获奖者努力的最大认可。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认可”到得越来越迟了——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诺贝尔价值的发现到获得该奖项......

Science刊发生医学院张含悦博士等关于铁电化学设计的观点文章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资助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重四极杆质谱仪中标候选人

项目名称: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招标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267招标范围: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1套招标机构: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招标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标时间:2......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苏州大学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机以及碳排放问题正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处置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强放射性核废料,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苏州大学放射......

少而精!Nature:两个人破解170年化学难题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见习记者孟凌霄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教授,在《自然》发文破解了一个困扰科学家170多年的化学难题。他就是陈才友,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樱”缤纷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