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2 16:05 原文链接: 透析用水的内毒素检测

  什么是内毒素?

  内毒素,又称热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复合物,主要由菌体死亡解体释放。耐热性高,只能经过180-200℃,持续30-60分钟的干热处理才能使其丧失生物活性。

  内毒素进入机体后, 与机体靶细胞作用诱导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机体代谢、激素水平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出现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简单讲有三个信息需要了解:

  1 内毒素是细菌死亡裂解的产物

  2 内毒素出现后难以“ 杀死 ”

  3 进入人体将引起多种炎性反应

  01 内毒素与透析用水

  内毒素分子量在10万D-90万D之间,并不会穿过透析膜。但是内毒素自身裂解碎片分子量<2000D,基本可自由通过透析膜,引起患者发热等不良反应。所以控制与检测透析中心内毒素水平是保证透析质量的重要环节。

  02 内毒素检测的取样方法

  取样点:供水回路末端

  取样频率:至少每三个月1次

  取样量:根据实际使用试剂需求取样

  取样容器:一次性无热原管

  2-2 内毒素检测频率

  取样频率:内毒素检测至少每三个月1次

  下图为日本工程师绘制的微生物检测计划表,清楚的显示了采样点与采样时间,可作为工程师的年度工作计划,帮助我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工作。

  2-3 取样容器

  取样容器:一次性无热原管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的各项标准中,均未涉及详细的内毒素取样操作标准,也没有提到过究竟应该用什么取样。

  为什么不用注射器取样?

  注射器是无菌器械,但是无菌≠无热原,在GB 15810-2008《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标准》15.2中表述:注射器细菌内毒素每件不超过20EU,说明其并非无热源器械,注射器在灭菌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内毒素,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相关文章

大连化物所卿光焱团队开发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

近日,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该团队通过“量体裁衣”的材料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噬菌体展示筛选和血液相容性肽......

18个院士团队为科研成果找“婆家”

“现有的鲎试剂内毒素检测法操作较为复杂,且不利于海洋生态的保护。我们设计合成的AIE材料对细菌内毒素有选择性识别的特性,利用AIE内毒素识别材料制备的快速检测试剂,操作简单,只需10秒就可检测出结果,......

谁在乱挥中性粒细胞的指挥棒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内含量最丰富也是最有效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在病人严重感染时期,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强大的“守卫兵”,却无法准确到达炎症部位发挥杀菌功能。是谁在乱挥指挥棒?有什么方法能修复中性粒细胞出错的......

日本团队用纤维素纳米纤维成功开发吸附内毒素技术

内毒素是一种构成大肠菌及沙门氏菌细胞膜的脂多糖,一旦经注射等途径进入血液,则会引起发热、休克等生理反应。自来水、开水、蒸溜水中都存在微量的内毒素,在注射用蛋白质、疫苗溶液等的半成品中也会残留微量的内毒......

7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为什么城市比农村热?一个城市的气温经常要比其周围农村地区高,这种城市热岛效应的普遍解释是由城市地区蒸发冷却率较低造成的。但XuhuiLee及同事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气候模拟发现,对北美各地的城市来说,白天......

中国科学家发现“致胖细菌”追寻药食同源

重新发现肠道细菌微生物组学是当今生命科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确定了一种细菌是肥胖的病因。这个拿自己做试验的科学家成功减肥的故事,也从肠道微生物学的角度,寻找到一个诠释古老中医药......

新一代细菌内毒素及真菌检测技术定量法鲎试验

细菌内毒素(既热原)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少量的内毒素静脉注射就可以引起发烧即“热原反应”,大剂量注射则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生物制品类、注射用药剂、化学......

美国原装进口――Labcon生物耗材春季特惠促销

美国Labcon公司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生产高品质、环保型的生物耗材,赢得全球用户的信赖。Labcon公司自1995年开始致力于环保型生物耗材的研发与生产,自1996年开始进行内部批量核糖......

可测试细菌感染的仿蛙感应器问世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非洲爪蛙的抗菌原理,开发出了一种可用于检测药品和医疗设备是否受到细菌污染的感应器。新感应器不仅可取代目前通用的内毒素检测试剂(LAL),还......

营养所内毒素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取得新进展

营养所有关内毒素(结合蛋白)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近日,DiabetesCare杂志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员研究团队有关人体内毒素(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水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