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2 15:55 原文链接: 2021年濒危保护植物学术讨论会在线召开


近日,2021年濒危保护植物学术讨论会成功在线举行。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家单位的500余人参会。

据了解,本次会议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红色名录专委会暨IUCN/SSC中国植物专家组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濒危保护植物学术讨论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孔宏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黄建华,北部湾实验室主任胡宝清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主任张琰分别致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覃海宁主持会议开幕式。

讨论会设置特邀报告和4个专题,包括濒危保护名录暨保护优先区识别、地区保护现状、类群保护现状、濒危机制及其他,32个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重要分布区调查监测、致危因素和机制分析、濒危保护名录研制、原地和迁地保护行动和技术以及保护效果评估和保护对策建议等,涉及分类学、系统发育、种群遗传学、群落生态学、栽培学等诸多学科,报告代表了近年来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新科研成果。

讨论会后举行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红色名录专委会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会议,会议回顾了专家组发展历程及工作成效,讨论通过了未来4年专家组工作大纲。

相关文章

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叶下珠科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多次杂交与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叶下珠科复杂的物种形成历史。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PlantJournal)。叶下珠科......

高产又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

油菜是我国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每年可提供优质食用油约52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的47%;每年还生产高蛋白饲用饼粕约8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但是,其产业发展现状是因油菜种植效益较低导致农民种植积......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

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研讨会举行

5月10日,斯里兰卡药用植物和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现场。姚景龙供图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PIFI)、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U.L.B.Jayasinghe......

研究发现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邱声祥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了木豆活性成分抗诺卡氏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民族药理学杂志》(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多年,只为“挖一口深井”

“赶巧了,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我们‘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一个月内在《细胞》和《自然》连发论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一语道出科研背后的艰辛。过去十几年......

学者发表薹草属宽叶薹草组一新种——清远薹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红锋及其团队在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表了薹草属(Carex)宽叶薹草组(sect. Siderostictae)一新种——清远薹草(Carexq......

研究阐述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多样性的多尺度连接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联合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植物功能性状从不同生态维度分析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新视角,并同时考虑了演化和环境的影响。相......

豆科德昭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外科学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等项目的资助下,结合形态学研究与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技术,对德昭藤属的所有已知种类、与其形态上相近的部分显托藤属种类以及紫荆亚科其它代表性种类......

全球科学家携手重建被子植物“生命之树”

被子植物,即有花植物,占据陆地植物种类的90%,其起源和早期快速演化问题被达尔文称为“恼人之谜”,也成为植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家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30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DNA序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