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9 10:06 原文链接: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进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重量轻、柔韧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在柔性便携设备上具有商业潜力。随着分子设计的发展和器件工艺的优化,基于聚合物给体/非富勒烯受体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到约18%以上,但聚合物批次性差异大的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相比,溶液可加工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优异的材料与器件可重复性,利于实现工业化应用。小分子体系主要难点是活性层形貌调控,限制了进一步提升效率。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志祥团队致力于可溶性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优化活性层形貌、提高器件性能,实现了电池效率的持续提升,并发展出一系列分子设计策略,拓展了对于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原理机制的理解,例如,利用氟化端基策略(Nat. Commun. 2016, 7, 13740)以及扩大给体单元的稠环提高给体材料的结晶性(Nature Commun., 2019, 10, 5393),实现多级次形貌的有效调控;运用烷基链的支点外移等调节策略(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22, 25100-25107;Adv. Funct. Mater. 2020, 30, 2005426.;Adv. Energy Mater., 2014,4: 1400538)以及引入液晶小分子(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3175),实现结晶性和相容性的调控;通过加热基底调控垂直相分布(Adv. Energy Mater. 2017, 7, 1701548);应用相似相容策略,引入第三组分在加热条件下实现三元体系从合金模型向级联模型的转变(J. Am. Chem. Soc. 2018, 140, 4, 1549–1556)。

  近日,该团队与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裘晓辉课题组合作,以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ZR-TT/Y6为基础,引入受体材料的同源聚合物PJ1作为相界面相容剂,以加强给受体的相互作用、改善给受体活性层形貌,将能量转换效率从14.3%提高到15.5%。结果表明,PJ1在活性层中位于给受体界面,增强了给体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使活性层中分子堆积更加致密,从而实现活性层形貌的优化,加快空穴转移速率,最终获得能量转换效率的提升。该聚合小分子受体添加策略具有普适性,为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形貌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以Polymerized Small-Molecule Acceptor as an Interface Modulator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All-Small-Molecul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

  在新材料设计与合成方面,该团队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Harald Ade等合作,从小分子给体设计入手,将小分子给体的侧基苯环中的硫醇烷基链从对位移动到间位,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小分子给体P-PhS和M-PhS。与P-PhS相比,M-PhS的分子平面性和表面张力均有提高,在与小分子受体BTP-eC9共混后,在拥有良好相容性的同时,M-PhS还保持了其有序堆积能力。结果显示,基于M-PhS/BTP-eC9的器件形貌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多尺度相区结构,实现了激子分离和电荷传输的协同优化,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的同时提高,在二元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16.2%的创纪录效率。研究表明,提高材料结晶性的同时,降低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表面能的差异性来提高相容性,是获得高性能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有效策略。相关成果以High Miscibility Compatible with Ordered Molecular Packing Enables an Excellent Efficiency of 16.2% in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

  论文链接:1、2

  


  图1.(a)分子结构、(b)TEM图、(c)AFM图、(d)电子/空穴迁移率在添加PJ1前后的差异、(e)PJ1优化活性层形貌的示意图

  


  图2.(a)分子结构与其对应的GIWAXs图、(b)RSOXs图与共混膜的空穴和电子迁移率图、(c)基于P-PhS/BTP-eC9和M-PhS/BTP-eC9的形貌示意图以及(填充因子×电流)与效率总结图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提出OLED蓝光材料设计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崔林松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AlexanderJ.Gillett博士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柳渊合作,提出一种高色纯度深蓝色有机发光材料设计新策略,开发了一系列色纯度接近BT.2......

科学家综述非富勒烯基有机光伏的物理进展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宏滨团队与合作者,全面总结阐述了非富勒烯基有机光伏这一热点研究领域在光物理和器件物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相关综述文章发表于《自然-综述物理》(Natu......

关于颁发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的通知

名称关于颁发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的通知索引号000014672/2024-00162分类核设施安全监管发布机关国家核安全局生成日期2024-04-17文号国核安发〔......

新型纳米片催化剂实现自驱动电解海水制氢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刘利峰团队与意大利拉奎拉大学教授A.Politano团队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D.W.Boukhvalov团队合作,采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二维层状PtTe纳米片(e-PtTeNS......

电池行业利好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

科技日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理海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可大幅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使用该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原型表现出80%的平均光伏吸收率......

我国科学家仿生鱼鳞片构筑适度有序布利冈结构材料

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领导的仿生材料研究团队开展了仿生布利冈结构多级次可重构纤维基元界面设计的系统性研究,提出“仿生适度有序布利冈结构”的概念,分级构筑了具有动态可重构纤维界......

市场监管总局对7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记者今天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决定对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商用燃气燃烧器具、电子坐便器、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水性内墙涂料等7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CCC认证,将低压元器件由CCC自我声明......

空穴来“电”?黑科技智能纤维点亮生活

穿上一身由发光纤维织就的衣服,你就是街头最“亮”的仔。但是传统的发光纤维,总是离不开芯片和电池,这就让相应的纺织产品体积更大、分量更重,很难做得柔软、轻盈。4月5日,以纺织、材料、设计学科为特色的东华......

上海科研团队研发“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中新网上海4月5日电(记者许婧)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

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可实现乙烷乙烯的高效分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杨庆远课题组开发的系列柔性多孔框架材料,可实现乙烷乙烯的高效分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据了解,这类柔性多孔材料对乙烷表现出独特的“门控”效应,即在乙烷分子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