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7 14:11 原文链接: DCCIK细胞的发展史

  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报告,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CD3)、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等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细胞总的抗肿瘤活性明显比既往常用的免疫细胞LAK、CD3AK增加,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

  自1992年以来,陆道培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白血病患者自体CIK的培养及其在体内外的抗白血病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展了大容量自体CIK培养技术,继之又发展了大容量树突细胞及DC-CIK培养技术。该研究小组于1995年在世界首次用自体CIK治疗了2例化疗困难且合并丙肝的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存在AML/ETO白血病融合基因,另1例存在PML/RARa白血病融合基因。治疗后白血病基因转阴,血丙肝病毒基因(HCV-RNA)也转阴,肝功正常。迄今为止该研究小组用自体CIK或自体DC-CIK共治疗了1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94例为完全缓解(CR)的患者,在CR患者中,成人(≥14岁)76例,儿童18例,其中16例残留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还治疗了6例血液学缓解但有肝脾肿大或髓外浸润,11例未获血液学缓解的患者。94例CR者在CIK或DC-CIK治疗后,5年无白血病生存概率(DFS)为66%,明显高于本单位单纯化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者;14/16例残留的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均在CIK或DC-CIK治疗后转阴;在CIK或DC-CIK治疗后,3/6例肝脾肿大或髓外白血病者的肝脾或髓外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并无病生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