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 16:14 原文链接: 麻风病的病理改变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麻风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皮肤: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肤,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真皮内有主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节,但中央无干酪样坏死。

  (2)周围神经:最常侵犯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麻风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神经的病变除引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营养障碍。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尺神经病变使掌蚓状肌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曲、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1)皮肤: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foamy cell)组成的肉芽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在吞噬麻风杆菌后,麻风杆菌的脂质聚集于巨噬细胞浆内,乃使后者呈泡沫状。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图2),这是结核样型麻风所没有的。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经治疗病变消退时,麻风杆菌数量减少,形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泡沫细胞减少或融合成空泡,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有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后者与表皮层间有一薄层无细胞浸润区相隔

  (2)周围神经: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4)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应介于瘤型和结核样型之间,病灶中同时有瘤型和结核样型病变,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有时病变更偏向结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变内有泡沫细胞和麻风菌。

  4、未定类麻风

  本类是麻风病的早期改变,病变非特异性,只在皮肤血管周围或小神经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风菌。多数病例日后转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变为瘤型。

  传染方式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nfection),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相关文章

离天下“无麻”又进一步,麻风病免疫遗传学机制新进展

近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张福仁所在的团队因在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方面作出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让麻风再次得到关注。......

研究揭示中世纪欧洲人患麻风病的遗传风险

根据近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现今的麻风病遗传风险因子与中世纪欧洲人的麻风病也有关系。该研究认为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的易感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近1000年前世......

美国麻风病预算削减

在美国,犰狳可能传播麻风病。图片来源:GREGMCCORMICK在历史上,麻风病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灾难,目前仍影响着一小部分美国人,但该国国会决定适度削减每年的麻风病医疗和研究预算。专家表示这将会产生巨......

WGS鉴别复发性麻风病患者的复发源头

自从1980年开始系统性的采用联合治疗(MDT)方法诊治麻风病以来,麻风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但全世界每年仍有20万新发麻风病案例困扰人类。本研究采用NGS技术鉴别3例复发性麻风病的复发源头,区分是由于......

刘季和:为麻风病奉献一生

留声机没有低回的哀乐,也没有悲伤的告别。丙申深秋的清晨,刘季和先生离开了我们,匆忙而安然。2016年10月26日上午,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皮肤病理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研究员刘季和......

世卫组织警告麻风病威胁依然存在

本报曼谷7月24日电世界卫生组织24日在此间举行的国际麻风病峰会上表示,过去20年来,全球对抗麻风病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如果现在出现骄傲自满,可能会威胁全球消灭麻风病的最后努力。会议当天发表了《曼谷宣......

美科学家发现麻风病为犰狳首次传染给人类

据外电报道,长期以来麻风病被学界认为只在人类间传播。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称,美国首例麻风病人可能由犰狳传染而来。一提犰狳,人们就会想到它的可爱。有些美食家还说,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现在,路易斯安那州的......

卫生部等部门慰问麻风病患者及基层麻风病防治工作者

今年1月30日是第58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是第24个中国麻风节。1月24日,卫生部、中国残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疾控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及四川省有关部门领导,一同前往四川省凉山州......

《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终期评估的通知

卫办疾控函〔2010〕10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我部于2006年印发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

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杰出的国际主义者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祖籍黎巴嫩。1927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33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中国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55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