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13 10:37 原文链接: 《PNAS》解密能传染的癌症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袋獾的传染性癌症能逃避动物免疫系统的检查。这种被称为袋獾面部肿瘤(DFTD)的疾病会把正常修饰细胞表面,可以识别“非我”和“自我”的蛋白表达关闭,从而导致免疫系统无法将癌细胞与其它细胞区分开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1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袋獾也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现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其在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就是袋獾面部肿瘤疾病。袋獾面部肿瘤是一种独特癌症,常出现于袋獾面部或嘴部,但通常会扩散至袋獾的内脏,它与另外一种在犬类中传播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可通过上述方式传播的癌症。

  这项最新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治疗这种致命的肿瘤疾病的新方法,来自剑桥大学和Sanger研究院的Elizabeth Murchison(未参与这一研究)表示,“这第一次带来了开发疫苗或免疫疗法的希望”。Murchison之前曾从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14处的袋獾群落中采集了25个袋獾面部肿瘤样本,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袋獾面部肿瘤起源于雪旺细胞,在大约20年前,袋獾雪旺细胞内的某种基因变异导致了这一癌变。

  袋獾遗传多样性低,因此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动物的免疫系统不能自我细胞和“魔鬼”细胞区分开来,也就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不过有袋动物并不完全相同的,一些研究已表明,这些动物能对移植皮肤产生排斥性,这说明肿瘤细胞也会受到相同的排斥,然而事实证明它们并未受到严密的防御。

  剑桥大学遗传学家Hannah Siddle与她的同事发现这种肿瘤细胞能关闭免疫系统用以区分外源细胞的基因,如果这些主要组织相容性MHC基因不表达,那么肿瘤细胞可以隐藏其“真实身份”。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基中分析了这些癌细胞,发现能通过一种称为 Trichostatin A的抗真菌药物,以及γ-干扰素免疫化学药剂,重新开启MHC基因的表达。其中Trichostatin A是一种已知能影响基因活性的药物,而通过生产γ-干扰素,感染了犬类传染性肿瘤的狗能逃过失去性命的危机。

  文章的另外一位作者,剑桥大学免疫学家Jim Kaufman表示,如果这种药物或这种免疫化学试剂能在动物中产生同样的作用(与细胞相同),那么就能用于加强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能力。

  而重新开启MHC基因的癌细胞也许能用于制备疫苗(在注射之间,首先要杀死癌细胞),但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却认为这不一定能起作用,因为许多肿瘤,譬如感染狗的传染性癌症降低了MHC蛋白的表达,但是免疫系统依然能识别出癌细胞,并尝试杀死癌细胞,这与袋獾不尽相同。

  袋獾面部肿瘤肯定是采用了其它的一些方法,如分泌化合物抑制免疫反应,伦敦大学病毒学家Robin Weiss说。

  为了能对抗这种疾病,研究人员还需要分析其它逃避的策略。Siddle和Kaufman将就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与其他合作者利用重新启动MHC基因的细胞研制疫苗。

相关文章

Cellectis股价飙升超180%!阿斯利康又投2.45亿

今日,阿斯利康与Cellectis达成了一项利润丰厚的合作协议,将向这家法国生物技术公司投资2.45亿美元,进一步加强了其致力于开发细胞和基因疗法产品的承诺。该消息令Cellectis的股价在周三盘前......

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近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重构细胞的空间组织。研究表明,这种名为DeNovoCoalescentEmb......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农科院油料所:发现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

一种全新的酶可对抗寄生的基因组TE序列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UCH的酶,它对于阻止寄生DNA序列在我们基因组中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识别和对抗内部威胁(如基因组寄生虫)和外部威胁(如病毒和细菌)。德国美......

研究鉴定出新的玉米抗粗缩病基因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图位克隆、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块调控......

我国成功培育高耐草甘膦低残留玉米

草害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田间杂草与玉米争夺水、肥、光和空间,且易滋生病虫害,化学除草是玉米田首选的除草方式。草甘膦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剂,其灭生性的特点在防治杂草的同时对玉米也会产生药害,培......

肥胖研究五大关键问题究竟如何?《科学》给出解释

北京时间9月1日晚10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JohnRogerSpeakman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的ThorkildSo......

基因组测序拯救鸮鹦鹉

为了保护极度濒危的新西兰鸮鹦鹉kakapo,几乎所有剩余个体的基因组都已被测序,这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新西兰鸮鹦鹉kakapo(Strigopshabroptila)有几个特性。它是世界上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