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22 12:03 原文链接: 基因重组与变异导致甲型流感病毒致病性渐强

  积极防控H7N9

  从2005年的H5N1到2009年的H1N1,再到今年4月初的H7N9,甲型流感病毒家族攻势凌厉、变化多端,让人类不得不被动应战。

  是时候主动迎战防患未然了!“今天H7N9出现或又消失,明天可能又出现H10N8、H6N6等新变种。”4月18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助理、研发部分子病毒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陈则在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应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掌控其在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变异和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刻警惕和冷静看待这些流感基因的重组和变异。

  H7N9有一个大家族 分子机制基本相同

  据介绍,甲型流感病毒家族(即A型流感)以病毒表面突起的两种蛋白质,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简称H和N)来区分,这个大“家族”中共有16种H和9种N,命名上便以其不同组合HxNy来命名,例如H1N1、H2N2、H7N9等。

  既属同源,这一型病毒基因的变异与重组是否有规律可循?

  陈则回答:“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基本相同,引起过世界大流行的人类流感病毒均含有类似禽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对于其他种类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与变异的研究,对H7N9同家族的机制机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水禽可以自然感染所有甲型流感病毒,并经粪便向环境中释放病毒,通过直接传播或候鸟的南北迁徙将病毒进一步散播开来,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2007年,陈则团队对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中国洞庭湖湿地内水体,候鸟粪便和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进行了调查,从洞庭湖水体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甲型禽流感病毒H10N8;在2009年到2010年,他们又从中国华中地区家禽市场中的家鸭中分离到H4N2以及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此项研究已经证明,能从禽类包括野鸟、笼养鸟、家养鸭、鸡和火鸡中分离到许多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些分离到的毒株包括了甲型流感病毒的所有16个H和9个N,因此,野生水禽被认为是动物流感的病毒储存库,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也是病毒库中的一员。这一研究结论与近日中国科学院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研究结果一致。

  基因重排提高致病性 病毒混合变异可能繁衍新病种

  近几年,陈则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同事们开展了对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步分析了甲型流感病毒这个大“家族”中H10N8和H6N6型流感病毒毒力增强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不同毒株经过基因重排,会导致病毒提高致病性,单个氨基酸突变或几个突变组合起来增强了病毒的毒力。

  2007年10月,陈则从洞庭湖湿地的水体中分离出一株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研究证实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由不同毒株经过基因重排而产生的。动物感染实验表明,最初野生型病毒分离株对鸡没有致病性,但一旦感染后,可在实验鸡的泄殖腔和咽部检测到病毒而致病;陈则团队用小鼠实验模拟了流感病毒如何传播至哺乳动物的过程。流感病毒仅在小鼠肺部传到第2代,就能引起小鼠死亡。研究发现,病毒基因组内有多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替换,可能导致小鼠致病。

  在2009年到2010年,该团队从华中地区家禽市场中的家鸭中分离到H4N2以及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陈则发现,从中分离到的3株H6N6亚型病毒是由H6亚类病毒不同组之间的病毒经基因重排产生的。研究还发现:H6N6病毒在小鼠肺部传了4代就能引起小鼠死亡,总共有17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替代,可能单个氨基酸突变或几个突变组合起来增强了病毒的毒力。通过对小鼠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证实了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病毒基因组内多个与病毒致病力密切相关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才导致该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迅速增强。

  陈则团队研究证明,H10N8和H6N6型禽流感病毒非常容易感染哺乳动物,但目前尚无这两种禽流感感染人类的报道。这也许意味着,在将来,任何一个特定年,一些流感病毒种类可能会“消失”,但H10N8和H6N6这两种病毒也可能会随着时间衍变成或和其他流感病毒种类混合生成新的病毒,可能会导致人类世界一场新的流行病,如同近日出现的H7N9,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相关文章

人类首次从哺乳动物身上感染禽流感

4月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了一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病例。该病例出现在得克萨斯州,感染者曾接触过疑似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奶牛。CDC在确认检测结果呈阳性后宣布了这一消息......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RNA识别结构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机制

植物是复杂的生物系统。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水平的调控,如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密高效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筛选OsEI......

禽流感威胁南极动物研究

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致命禽流感毒株正在扰乱南极洲的研究,并可能导致明年一些研究企鹅、海豹和其他动物的项目取消。“这是我从1996年开始南极研究生涯以来,第一次如此少地接触动物栖息地。”管理西班牙南极......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

基因解码揭示人类无尾之谜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远古祖先的基因变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人类不像猴子那样有尾巴。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

人与猿类如何在进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和猿类的尾巴却在进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自然》2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人类和猿类演化掉尾巴的遗传学基础。灵长类动物尾部表型的系统发育树(Ma表示百万年前)。图片......

一步到位沉默一个小鼠胆固醇基因

意大利科学家在一项小鼠研究中展示了无需永久性基因组编辑,也可对一个控制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做到长效抑制。这一靶向表观遗传沉默(不用直接改变DNA序列就可改变基因功能)的效果在小鼠中持续近1年,令循环胆固醇......

安捷伦一季度营收缩水5.6%,仍稳坐16.6亿美元大关

2月27日,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公布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营收为16.6亿美元,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6%,核心营收(1)下降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