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18 08:41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大量潜在基因会对自然选择有反应


研究人员利用大型围场监测鹿鼠的进化。图片来源:ROWAN BARRETT

  从远处看,很难在人群里认出Rowan Barrett,这个长着浓密黑胡子的瘦小男人。但是他的同行却认为,Barrett是可以脱颖而出的。在过去的两年里,Barrett包揽了为年轻进化生物学家设立的几乎所有的主要奖项,包括日前他在2013年进化学年会上获得的多布赞斯基奖。他的成就是:敢于进行规模宏大的实验性进化,以研究自然选择如何构筑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

  “事实证明,对于一些曾经被认为很难测试的假说,他并不害怕在自然环境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测试。”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进化生物学家Robin Hopkins说,“他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

  Barrett现工作于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沙丘地区,生活在当地浅色沙丘上的老鼠的颜色比周围草原上的老鼠颜色要浅。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假设沙丘老鼠是由于猫头鹰这样的捕食者而颜色变浅,以便保护自己不被捕食者发现。而且相关研究断定,这些老鼠体内被称为“刺鼠”的与色素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但是Barrett对此并不满意。他说:“这是进化生物学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假说之一,不过从未于自然条件下在鹿鼠中被直接证实过。”

  在进化学会议上,Barrett称,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浅颜色确实能保护沙丘老鼠——但是其他基因可以帮助老鼠茁壮成长。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进化生物学家David Reznick表示,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Barrett于2010年开始进行相关工作。他和同事捕捉了几百只在深色和浅色地面生活的内布拉斯加州鹿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他们对鹿鼠的DNA进行取样和标记。然后,研究人员在沙丘和附近深色土地的6个50米×50米的围场内放生约100只鹿鼠——其中深色和浅色地面环境各一半。

  围场的钢栅栏高1.5米,并延长60厘米至地下以防止鹿鼠挖洞逃走,但这并不能保护其被飞行的动物捕获。在两年的时间里,每过几个月,研究人员就会捕捉每个围场中所有活着的鹿鼠,检验该啮齿动物的基因变化。

  果然,深色鹿鼠在深色土地上活得更好,而浅色鹿鼠在浅色沙地上活得更好。在基因水平上,Barrett的分析证明了“刺鼠”基因的重要性,该基因多个不同的序列在不同的围场环境中或是有利的,或出现进化选择以适应环境。“选择出现在刺鼠基因的相当广泛的区域里,它不仅仅是一种被青睐的突变。”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Dolph Schluter说。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与色素不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Barret 报告称,该分析揭示,“潜在的大量基因会对自然选择有所反应”。不过他并不清楚哪些变化会影响鹿鼠的何种特征。Barret正在进行调查,并怀疑一些特征其实与捕食者无关。例如,有些特征可能使一只鹿鼠更加健康,或更有能力找到食物。

  “我们已知的很多关于进化选择的想法都很粗糙。”Schluter说,“当开始做实验时,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些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事。”

相关文章

鸟类迁徙路线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揭秘

鸟类的迁徙是令人着迷的自然现象之一。据估计,全球现存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是迁徙鸟类,世界上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鸟类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然而,这些路线如何进化而成?当前如何......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哪这万分之一的基因差距?

在很久以前,人们便习惯于仰望星空,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正是这种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已踏上外星球的土地,能用各种理论来解释世间万象,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并不......

加深癌症了解!新基因工具可按时序编辑DNA序列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3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分子细胞》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可按时间顺序对切割点或编辑点进行编辑,有望促进癌症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基因编辑领域的“当红炸子鸡......

新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显著影响马尾松生长性状

近日,《森林生态与管理》在线发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和培育创新团队最新论文。该成果发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马尾松家系的生长性状。马尾松中国林科院供图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2项新冠研究入选,2020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白叶枯病是我......

中国专家学者取得基因编辑治疗研究创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该病愈后易复发,并成为导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病既无疫苗可用,也无药物可根治的现状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记者1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该所储成才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及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农艺性......

改变一个基因杨树不再“飘雪”

  杨树在全球广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树种之一。但是杨树飞絮为自身带来了不少“差评”,严重制约了杨树产业的发展。通过克隆控制杨树雌蕊和雄蕊发育的基因是实现不飞絮、少花粉杨树品种培......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已成功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编辑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关,即艾滋病的病因)。这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