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26 08:38 原文链接: 中科院: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周一平

  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科学院,一直是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而如今,这支“科技国家队”正在筹谋,如何带动中国科学技术驶向世界的舞台。

  事实上,这不只是中科院在64载风雨征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殷切的期许和要求。

  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科院考察工作,并在讲话中提出中科院要“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总书记的希冀和嘱托,对于中科院来说,既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能否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发出中国的最强音,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国家队”。

  何为国际一流?世界知名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曾对“世界一流”科研单位具有的基本特征给予了具体描述:

  一是有利于科研探索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机制;二是杰出的科研人员;三是一流的科研产出;四是严格的评估体系;五是高水平的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

  放眼全球,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几乎都具备这些特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乃至全世界从事基础研究实力最强的研究学会,已有32位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在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是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等离子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科研机构群体之一,拥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测量和材料科学领域世界级的卓越中心。

  审视自己,我们亦信心满满。作为中国“科技国家队”,无论是在科研产出、人才培养,还是科研管理上,中科院从来不遗余力,取得的成就自然也不胜枚举。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科院,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迈进。

  在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中科院高能所主导完成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上榜;铁基超导体高压研究获新进展,发现压力诱发的第二个超导相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8K,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今年4月,由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被誉为“诺贝尔奖级成就”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从高能物理到干细胞研究,再到量子通信,在科研产出方面,近年来中科院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在2012年度的亚太地区研究机构排名中,中国科学院仅比日本东京大学稍逊一筹。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其在2013年度的排名将有望超越东京大学,跃居亚太地区榜首。

  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还要得到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目前,中科院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568人,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17名,大大提升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科院还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2013年,来自中科院100余家研究所的5188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4966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在国科大35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上,至今授予学位人数已累计达109882名;中国科大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每1000人中就有一位院士。

  除了一流的科研产出和优秀的科研人才,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更需要有健全和成熟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中科院来说,更是如此。

  当前,随着中科院科技资源总量的逐步增长,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对此,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曾表示,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中科院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中科院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此言不虚。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尤其是近几年,中科院一直走在前列,并在科研管理上向着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要求进军。

  2011年,中科院制定了“一三五”规划,要求各研究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明确本所未来5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简称“一三五”规划),以进一步凝练目标、明确重点、优化布局,突出中科院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中科院提出建设“三位一体”的科学院,主要是构建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使中科院在科技创新、思想库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013年,中科院机关启动实施了较大力度的科研管理改革,着力理顺关系,设立科研业务管理和综合职能管理两个序列;着力强化协同,院领导和机关各部门按照业务性质面向全院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院属单位,履行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着力提高效能,简政放权。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研管理改革与创新也没有止境。一系列的管理改革举措,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成为中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最终必将成为中科院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重要支撑。

  好风凭借力,远航正当时。带着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嘱托,相信中国科学院将继续推进改革,促进创新,时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为实现 “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创新贡献。

相关文章

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含“青”量十足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胆使用加强培养青年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话题中含“青”量十足。在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科研经......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性支撑作用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组织地协调教学和科研等......

田间地头尽显“科技范”为夏粮丰收按下“确定键”

   央视网消息: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眼下,全国上下抢农时,春耕备耕田间管理已全面展开。全国供销总社:全力做好春耕农资供应今年,全国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目前长江中......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三项团体标准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智慧园区设计和建设技术规范》、《云平台服务创新评估指南》、《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公告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协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现批......

衣宝廉:做科研就像爬楼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储能方式廉价,同时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决可......

江西拟终止2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关于拟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终止的公示根据《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科规〔2021〕3号)和《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结题)工作实施细则》(赣科发计字〔2021〕39号)要求,拟终止省......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国内首个生态环境数据产品完成场内交易

记者20日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国内首个基于生态环境数据打造的绿色金融数据产品近日完成场内交易。中节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栩介绍,本次场内交易的企业绿色等级评估产品是该公司与河北省衡水市......

用数字技术带海外文物“回家”

头戴VR眼镜设备,手持遥控手柄,便能顷刻间置身于响堂山石窟,眼前慢慢浮现造型生动、神态安详的佛像和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壁画……这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对响堂山石窟文物数字化采集的工作......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部以建议提案办理新成效推动科技创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技部始终注重把代表委员的关注关切、真知灼见充分吸纳、深度融入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招硬招。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在我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