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8 16:36 原文链接: 华南植物园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闫俊华研究员等利用森林土壤移位(从河南鸡公山移到广东鼎湖山)实验,通过比较相同土壤在不同外部环境因子条件下,或不同土壤在相同外部环境因子条件下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差异,发现外部环境因子是森林土壤CO2和N2O气体通量的决定因素,而土壤是森林土壤CH4气体通量的决定因素,并通过模型模拟和实际观测值的比较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给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模型建立所考虑的参数以重要启示,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征参数是建立森林土壤CH4气体通量模型所考虑的重点。

  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图:针叶林(PF)和混交林(MF)的原位、移位和移位所在地土壤CO2、N2O年排放量和CH4年吸收量的比较

相关文章

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研究获进展

互花米草是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近年来迅速入侵中国海岸线。其中,约93%的入侵区域为泥滩地。通常认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尚不明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

植物所发现热融塌陷加剧多年冻土区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多年冻土区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其增温速率为全球平均值的2~4倍。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融化会导致多年冻土中长期封存的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以CO2等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至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作为剧烈的冻......

研究者对旱区土壤这一维度分布格局有了新认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课题组,以西南干旱河谷沿纬度梯度(23.2–32.3°N)分布的自然灌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的纬度分布格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保护性种植促进喀斯特食物网结构维持与能量流动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但是该区人口压力较大,经过几十年保育恢复的生态系统仍面临被再次开垦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风险。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壤微食物网产生强烈影响,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时空替......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所有三种主要温室气体进行评估,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区域向大气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导致地球进一步变暖。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学循环》杂志。科学家一直以来并不确定永久冻......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科技日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刘霞)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三种主要温室气体评估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区域向大气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导致地球进一步变暖。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学......

环境相关,该院发布23种仪器采购需求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广东省地球关键带(土壤)污染归趋与风险防控实验室(一期)建设,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环境归趋与风险防控能力,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拟购置一批实验建设有关的设备,开展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

武汉植物园揭示生态恢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而退化生态系统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当前,全球尺度上生态恢复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程度和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克荣团队和张全发团队,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观......

研究揭示温室气体生物制造经济性和环境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费强教授团队通过商业工具模拟工业生产流程,经全生命周期评价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估了以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CO2和CH4)为原料制备生物航煤的生物制造路径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