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9 09:36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站——昆仑内陆站提供进一步能力支撑。

  按计划,2015年,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建设也将启动,这将是一个可以供全年使用的常年科考站。在南极,一整年呆下来,意味着要熬过极夜、酷寒以及长时间的冬季和寂寞。

  南极泰山站主要在南极夏天使用,把中山站支撑科考能力“前移”数百公里

  南极泰山站的名字由来,取自泰山的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含义”,也是因为,在2008年建设昆仑站前的科考站全国征名活动中,“昆仑”排名第一,“泰山”排名第二。因此,昆仑站之后的新站就选择了以泰山命名。

  据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刘顺林介绍,即将新建的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海拔高度约2621米,设计为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建成后不仅将成为我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

  所谓度夏站,是指这种类型的科考站仅供考察队在夏季使用。在南极基本只有冬夏两季,夏季时间约为3个月左右,气温相对较高。此时南极大陆外围南大洋的海冰融化,适合破冰船抵达大陆边缘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并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较大规模的野外调查。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说,泰山站所在的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坡度约为0.35度,没有水源,动物活动罕至,没有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既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气象)、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

  对建站来说,泰山站所在区域冰厚达到1900米,冰下地形平坦,起伏小。雪丘高度小,很少超过20厘米,冰面光洁,雪层密度较高,这为建站及运行维护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条件。冰川运动速率也在每年20米的范围内。如果冰川流速过快,很可能导致科考站在几年之内就“被”挪窝。

  根据设计,泰山站夏季新站站区建筑总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度夏期间最大容量在20人左右。主体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资备品、科研观测、紧急医疗、动力源等。主要动力以清洁能源为主,燃油发电为辅。该站建成后,一般使用时间为12月中旬至下一年度的3月上旬。

  新建的常年科考站可以在南极越冬,规模将与中山站相当

  在完成夏季站建设后,我国还计划于2015年在南极新建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新建的一夏一冬两个站,将和已有的南极考察站一起,帮助中国科学家进一步开展南极领域研究。在去年的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已经进行了选址考察,主要内容是考察备选站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源地、动植物等。

  这个考察站的使用时间是全年,因此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考察站规模计划与中山站相当,建筑规模5500 平方米,其中包括夏季宿舍、应急动力楼、综合楼、主宿舍楼、动力房、科研楼等。度夏期间可容纳80人开展生物生态、地质、冰川等考察活动,越冬期间可容纳 30人开展大气(气象)、海洋、空间物理、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

  这个常年站初步选址在南极维多利亚地,这是一个半岛上的平地区域,站址区域与山梁相接处常年积雪,附近有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3个。此外在附近海岸上还有一个带状约1公里长的阿德利企鹅聚居地。

  一旦建成,这个中国南极站将拥有不少邻居,德国、韩国和意大利的考察站都在附近。而向南300公里,就是美国最大的南极科考站——麦克默多站,这也可以看出这块地区很可能成为南极考察的热点区域之一。现场勘测表明,该地区不仅适合进行冰川学研究,还具备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可兼顾不同的科研需求。

  南极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新建考察站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能力

  从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个科学考察站。其中,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

  昆仑站目前是度夏科学考察站,也是我国唯一的南极内陆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学考察站,在2009年初建成。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几千万年来,这个地球的遥远边疆常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平均厚度迄今已达2000米。

  对研究南极的科学意义,科学家这样描述:“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间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比如在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穹A地区,是地球上绝佳的天文台址。中国自主研制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这里,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在去年的科考期间,科考队员就首次获取了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2万幅图像。

  南极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密切相关。专家介绍说,地球的两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南大洋、海冰及巨大的南极冰盖就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南极环境提供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物。因此人们非常关心两极的变化。对于至少锁住全世界80%淡水的南极地区,如果说不清它的气候的可变性和气候的变化过程,就无法准确预报世界的气候和气候过程。

  科学考察站是人类在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支撑平台,也正是随着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相继建立,科学家们才能够不间断地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与监测工作,并且逐渐认识到南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

  目前,在南极,共有20多个国家建设了上百个考察站。其中由于地缘的关系,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离南极大陆比较近,设立的考察站较多。由于俄罗斯、美国、英国的极地考察能力比较强,设立的站点也相对较多。特别是美国,在南极点建有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就是极地站,美国麦克默多站也是南极最大的考察站,如同一座小型的城镇。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也都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印度最新建的一个考察站还建在了中山站附近。

  中国的昆仑站作为南极最高海拔考察站,同时也占据了南极科研的高点,未来随着新的两个科考站建成,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极地科考的里程碑事件,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扩大我国科学家在极地科学研究上的话语权。

  ■延伸阅读

  我国正在加紧建造新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成后将与现在的雪龙船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明确的极地科学考察姐妹船,将极大提升我国极地考察能力。

  新船可在南北两极海域航行和科考,采用最优的破冰船和海洋综合调查船船型设计,使用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破冰性能出色。

相关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调研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

2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成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调研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第三次新疆科考),并就第三次新疆科考工作进展、......

哈工程主办“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深海潜水器项目启动会

近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导发起,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深海潜水器项目启动会暨深海装备青年学者论坛在哈尔滨工......

章鱼DNA揭示南极冰盖或将崩溃

科学家一直想知道,西南极冰盖是否是一颗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定时炸弹”。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来自一只生活在南大洋的小型章鱼的DNA新证据表明,西南极冰盖比之前认为的更接近崩溃。如果人类......

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我国将建第5个南极科考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07.shtm  ?南极新科考站效果图。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11月......

我国科考队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记者从“巅峰使命”卓奥友峰科考大本营指挥现场获悉,2023年10月1日上午,第二次青藏科考卓奥友峰极高海拔综合科考队成功登顶8201米顶峰,18名科考登顶队员将在峰顶完成自动气象站架设、冰雪测厚、采集......

人类为何对月球南极如此着迷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按照原定计划,“月球-25”号将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附近软着陆。正......

中国在南极意外发现“海上粮仓”每立方米海中容纳3万只……

8月24日开始,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际,我国的南极科考队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索,在南极洲的边缘海域,意外发现了一个蕴藏着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的海域,堪称南极洲的“海上粮仓”。这......

科学考察,行险远探前沿

逐冰川、踏荒漠、访江河,大自然架设起宽广的探索舞台,诸多谜团等待被破解;观气象、测水文、寻物种,科考人员带着好奇和勇敢,通过实地勘探获取新鲜全面的数据8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阳光热烈,直直打在中国科学院新......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出征北冰洋

近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出征,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性能如何?它的设计有何亮点?科考队员和船员在船上怎......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出征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12日消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