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25 14:34 原文链接: 江南大学:引才聚智促发展


江南大学“光响应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进行“非线性光学功能材料前驱体合成分离实验”

  日前,从江南大学“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在10月最新出版的国际化学知名学术期刊《欧洲化学》上,发表了该校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张弛教授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卟啉共价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便捷制备及其增强的非线性光学性能”,为解决多层碳材料在大多数有机极性溶剂和水相中很难溶解问题找到突破口,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评审专家的很高评价。在江南大学,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学术团队,已成为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筑巢引凤:构建“人才磁场”

  作为我国轻工、食品、工业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江南大学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难题,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一流大学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因素。

  在做好现有师资培养工作的同时,学校紧扣学科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创造条件吸纳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特别注重从海外、国内名校引进人才。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251”人才工程,即实施“筑峰计划”,加速汇聚20名高端人才;实施“英才计划”,全力培育50名高端人才后备队伍;实施“团队计划”,加快创建1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晨晖计划”,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

  在江南大学校长陈坚看来,“人才引进,首先是做好功课找对人”,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明晰人才需求定位,侧重人才与学科发展主体方向的结合度、补充度,注重引进能够带领有关学科、领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次是千方百计说服人”,与意向人才的接洽,要用未来事业发展的激情来感染人,用真诚沟通来打动人,用细致服务来感动人。

  为此,各学院纷纷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引进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帮助引进人才积极争取江苏省和无锡市的一些资源,落实他们在住房申购、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还从实验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科研启动经费、相关配套经费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启动基础条件,多管齐下留住人。

  现为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永泉,1990年在比利时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分子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任教,是美国肿瘤防治领域的知名学者,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2008年受聘江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2年获批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并来到江南大学任全职教授。谈及自己放弃国外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回国发展,陈永泉表示,是学校的发展氛围给了他创新创业的动力。

  “我原来在医学院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更接近于食品科学,恰好江南大学又有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果能将两个学科进行交叉,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在陈永泉心中,他的研究早一天实现产业化,老百姓就能早一天买到大量价廉且品质高的脂肪酸,从而减少患肥胖症的几率。

  在陈永泉的感召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9名有着清一色留学背景的年轻科学家加盟他的功能脂质与健康研究中心。而且在他的推动下,实验室对于营养与健康领域深层次机理及临床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陆续承担了一些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陈永泉团队成功入选江苏省 “创新团队计划”。就在前不久,陈永泉还喜获中国“绿卡”,“以后出入境就不用再申请签证了,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

  从英国引进的白仲虎博士,现在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作。2010年入选国家第三批“千人计划”人选(企业技术创新),有多年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从事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经历,在欧洲微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与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回国后,他组建了以英国留学归国人员为主的创新团队,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在江南大学建立一个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从事“微生物外源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和相关生物过程细胞生理学、过程分析(PAT)技术”研究的研发中心。2013年,白仲虎团队成功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

  诚心揽才,人才纷至沓来。据统计,三年来学校共培养和引进了各类正高级人才76人,博士308人。师资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校内确立了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和重才、爱才、惜才的文化氛围。

  优势互补:携手“协同创新”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得好、留得住。在持续加强有利于师资培养的制度建设,改革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江南大学以人为本,为引进人员安排了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关键岗位,提供重要学术活动的参与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制糖工程是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糖化学、生物转化、结构修饰、分离纯化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其运行与发展将为支撑全国生物技术、食品、农产品加工、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正在来临的碳水化合物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糖质科学与技术人才。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7位高端人才汇聚江南大学,集合各自专业优势,共同托举糖化学研究的高峰。

  其中,来自日本的高晓冬博士在真核细胞蛋白质N-糖基化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晓冬充分发挥在国外多年研究工作的优势,积极介绍国外最新科研信息,引进先进技术和相关高端人才,促进江南大学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为本校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介绍、提供出国研究和交流的机会。

  今年9月,2013年无锡国际糖科学论坛在江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糖科学领域的1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院校专家学者共百余人出席会议。论坛以“糖生物学、糖化学及糖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为主题,探讨糖科学领域研究前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启了江南大学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国际接轨的新局面,加速了科研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立足轻工:服务“国计民生”

  江南大学是传统轻工优势高校,面对国家和百姓的迫切需求,如何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为推动食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是学校领导层始终思考的问题。

  为进一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2012年8月,由江南大学牵头,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同成立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围绕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的重大战略需求,选取 “油、肉、乳、酒”四大代表性产业作为目前急需实施、重点突破的产业方向,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食品安全主动保障与溯源跟踪体系,实现食品营养主动干预与健康科学调控,逐步将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产业引领阵地,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在传承食品轻工优势的同时,江南大学还注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育发展新兴学科。2012年10月,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功能分子、聚集体及器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成为江南大学继食品、生工、物联网学院之后获批立项的第四个创新引智基地。 “光响应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也于日前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认定,被批准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作为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的物联网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物联网相关的完整技术链,面向自动化控制、先进制造、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电气、电子等无锡市重点扶持的产业,医疗、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食品安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国家和地区重大关切的领域,以科技创新密切服务企业需求,先后与200余家无锡企业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合同金额达1.3亿元。

  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才的目的是聚智。江南大学用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引”“培”并举、借“力”发展、共攀高峰的探索之路。

相关文章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

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023年度考评结果公布一家被撤销

根据《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湖南省工信厅组织专家对已批复创建或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了2023年度考评。经专家组评审,考评结果为2家优秀、6家良好、3家合格、1家不合格......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三项团体标准

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协会发布《智慧园区设计和建设技术规范》、《云平台服务创新评估指南》、《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公告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协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现批......

中国科学家首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

2月22日,劳力士公布2023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AwardsforEnterprise)的五位得主获得者名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刘少创凭借“运用创新技术拯救濒临灭绝的野......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山西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山西发改委官网发布消息,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

重磅!海淀出台15条措施,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

2月19日,在2024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创新平台15条”)正式发布,各项支持措施的申报指南将于一季度陆续发布。政策实施后,海淀区每年......

北京率先发掘数字人产业价值明年营收规模预计超200亿元

化身守门员在工人体育场对抗顶级“球星”,跨越千年向“苏轼”求助解人生疑惑,主播一声令下不同款汽车“秒进”直播间……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让城市一个个角落成了元宇宙,虚实之间催生海量数字人。北京......

北京多举措,加快构筑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2023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出台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通用人工智能若干措施等政策,建立并稳步推进市级人工智能专班工作机制,统筹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人才资源国内领先在顶尖人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