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27 09:41 原文链接: 中外科学家首次证实盐碱土吸收了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这被称为“碳失汇”问题或“碳黑洞”问题,记者今天从中科院获悉,一个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碱土能够吸收CO2。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国家973计划项目——“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成员包括中国、德国、比利时的58名科学家。在近5年的时间里,团队发表了200篇论文,其中国际三大数据库收录论文近百篇。团队研究成果包括:

  证实了盐碱土对CO2的真实吸收,在世界上第一次论证了盐碱土无机碳吸收的复杂性,盐碱土无机碳吸收既包括化学过程,也有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并提出了定量计算公式;

  揭示了无机碳汇形成的载体和通道。碳通过绿洲区农田灌溉淋洗和荒漠区洪水以及地下水波动,被带入地下咸水,地下咸水层就是干旱区物质的最终归宿地。无机碳的载体是灌溉洗盐的水,水接触盐碱土变为咸水,咸水溶解、携带大量CO2入渗进入地下咸水层,从而形成碳汇。干旱区盐碱土的开发必然需要洗盐,而洗盐过程形成碳汇。从这个角度看,干旱区人类活动的加剧意味碳汇的加强,是对自然和环境的良性反馈;

  发现干旱区巨大的地下无机碳库。干旱区地下咸水是一个巨大的活动无机碳库,是陆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其量级初步估计可达1万亿吨。就其属性特征和形成特点看,这个无机碳汇(库)更接近海洋而非陆地上土壤、植物碳汇(库)。实测数据显示,沙漠下咸水的可溶性无机碳碳含量大于海水2倍。

相关文章

喀斯特适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研究取得进展

喀斯特适生植物在应对逆境下的气孔关闭时,常常采取“紧急出路”,利用来自根部的碳酸氢根离子,来解决光合机构“空载”危机。交替利用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来自土壤的碳酸氢根离子,是植物适应喀斯特逆境的重要机......

地化所在珠江有机碳的来源及其控制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溶解无机碳(DIC)产生的内源有机碳是岩石风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流域冲刷输入的外源有机碳混在一起,在传统风化碳汇计算中常被当成外源有机碳而不予考虑,导致风......

中外科学家首次证实盐碱土吸收了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这被称为“碳失汇”问题或“碳黑洞”问题,记者今天从中科院获悉,一个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证......

中外科学家首次证实盐碱土吸收了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这被称为“碳失汇”问题或“碳黑洞”问题,记者今天从中科院获悉,一个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证......

盐碱土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8月18至20日,由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办,新疆土壤与肥料学会、天津泰达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盐碱土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部分省市土肥站、高等......

干旱区盐碱土砷污染控制难题被攻克

经过7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潘响亮和他的团队,利用微生物控制技术,成功攻克了干旱地区盐碱土砷污染控制的世界性难题,并能有效修复解决其他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等问题。......

华南植物园发现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影响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陆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使“两江”中上游区域森林植被发生较大变化,在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国西南连续的干旱引发对大规模植被......

微囊藻群体的形态维持与竞争优势研究获得进展

微囊藻是全球广布性的水华蓝藻种类,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蓝藻水华主要构成种类。野外水体中微囊藻水华以群体(colonial,aggregates)形态出现。观测表明,群体的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

GE推出首款用于市政饮用水系统的便携式TOC

•5310C总有机碳(TOC)家族又添新成员——SieversTMPortable5310C总有机碳分析仪•GE同步推出了升级版无机碳去除组件,使用寿命更长,运行成本更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201......

新疆生地所土壤剖面有机/无机碳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站李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825102)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31)的支持下,针对全球土壤碳储量估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