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7 15:10 原文链接: 绿色条牙膏纯天然?色条只用于包装封尾定位

  

北京化工大学的专业人员对不同色标的牙膏进行采样,通过实验测试不同牙膏中的氟化物含量。

  “买牙膏请留心牙膏管反面底部的颜色条!今天才知道,原来颜色条也是有含义的,购买时应尽量选择绿色和蓝色。回去查查你家里的牙膏管反面的颜色吧,共分4种:绿、蓝、红、黑。绿色,纯天然;蓝色,天然+药物;红色,天然+化学成分;黑色,纯化学。”这条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牙膏科普帖”,让很多消费者乱了阵脚,有的人立马扔了家中底部为黑色条的牙膏,跑到超市里挨个翻开牙膏盒查看颜色条。

  扔了正在使用的黑色条牙膏后,市民唐磊仍然不放心:“我用这种牙膏都好多年了,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牙膏科普帖”中的说法是否准确?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国家安监总局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请科研人员进行验证。

  实验准备:

  采购5种色条牙膏

  记者分别在3个超市购买到了不同色条的牙膏,除了绿、蓝、红、黑外,记者还发现了网上没有提及的白色条牙膏。

  在超市里,蓝色条和黑色条牙膏比较多见,红色条牙膏大部分是儿童牙膏,绿色条牙膏以药物牙膏和竹盐类牙膏居多,白色条牙膏最少见,记者找到的是一款维C牙膏。这样看来,牙膏管反面底部确实有不同的颜色条,网上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可信度。

  实验原理:

  离子色谱测化学物浓度

  实验员王力南与彭祖茂设计并主导了此次实验。他们向记者介绍,此次实验的重点是检测牙膏中是否都含有化学物质,主要检测方向定为牙膏中最常见的氟离子浓度。

  “氟能预防龋齿,在大部分牙膏中都使用,同时氟又是一种化学物质。如果在所有牙膏样本中都检测出氟离子,那就至少证明了网上说的绿色条牙膏是纯天然的说法不正确,按色条划分牙膏成分不靠谱。”王力南说。

  实验步骤:

  5种牙膏分检氟浓度

  实验员王力南将5种色条的牙膏,用精密天平各称取200毫克,分别置于标有绿、蓝、红、黑、白等字样的5支离心管中。

  随后,王力南在每支离心管中加入40毫升超纯水。为了减少误差,他使用了移液枪,每次抽取5毫升超纯水,分8次共注入40毫升超纯水。

  为了使牙膏中的可溶性物质充分溶入超纯水中,王力南将装有牙膏和超纯水的五支离心管放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运动,并增加1支仅装有超纯水的离心管保持离心机运转平衡。离心机以每分钟2000转的速度运行了10分钟后,实验员取出离心管。

  接下来需要进行制样。实验员分别使用前端装有微孔膜的一次性针管,从各个离心管中抽取了上层的6毫升溶液,较大的颗粒物都被微孔膜过滤。最后,将装有样品的6支试管放入离子色谱自动进样器,等待6份样本的氟离子浓度检测结果。

  实验结果:

  5种牙膏都含化学物质

  一个小时后,电脑上出现了检测图谱。彭祖茂和王力南分析结果:所有牙膏样本中均检测出氟离子,从浓度看,绿色条牙膏和蓝色条牙膏溶液中的氟离子浓度比较低,每千克牙膏中只含有六七十毫克,红色条牙膏和黑色条牙膏溶液中的氟离子的浓度偏高,大概是前两款的10倍,而白色条牙膏溶液中的氟离子的浓度最高,每千克牙膏中含有氟化物914毫克,而作为空白对比的超纯水中未检测出氟离子。

  因此,网上所说的凭借色条选择纯天然牙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王力南特别说明,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成人牙膏含氟量不得高于0.15%,即每千克牙膏的含氟量不得高于1500毫克;儿童牙膏的含氟量不得高于0.11%,即每千克牙膏的含氟量不得高于1100毫克。所有送检牙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实验员

  牙膏纯天然? 这说法“一眼假”

  实验员王力南告诉记者,作为长期从事化学检验与研究的人员,对于网上的这条信息,看一眼便知是假,因为牙膏根本不可能纯天然。

  “牙膏中使用的摩擦剂、湿润剂、表面活性剂、黏合剂、香料、甜味剂、起泡剂,都是化学物质,可以起到摩擦、杀菌、口腔清新等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化学物质,你使用的牙膏根本不可能成形,挤出来就是一摊水,刷牙时也不会起泡沫。”王力南说,只要添加的化学物质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就可以放心使用。

  其实,就算不是专业人士,普通消费者如果稍加留意,也可以避免被这些不靠谱的“科普帖”误导。例如在记者送检的一款绿色条的中药牙膏外包装上,记者看到商家标注的牙膏成分含有:碳酸氢钙、山梨(糖)醇、丙二醇、月桂醇硫酸酯钠、香精、黄原胶、糖精钠等,这些显然都是化学物质,其中多种物质和送检的黑色条牙膏标注成分相同。

  行业协会

  色条只用于包装封尾定位

  针对这则“牙膏科普帖”对消费者的误导,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专门发出一则澄清说明:牙膏软管底部的色标主要用于牙膏灌装封尾时的定位与识别,行业称之为电眼定位点。电眼定位点在软管类包装很常见,如化妆品、食品等,用于在产品自动填充后,封尾机的定位感应,以确保封尾时包装处于正确的位置。牙膏软管尾部色标的颜色取决于牙膏软管的包装设计,一般会选择在软管上已有、并与底色有明显区别、易于设备感应到的色彩,与产品的成分无任何关系。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还介绍,牙膏由多种成分组成,每种牙膏的成分会略有不同,消费者可以通过牙膏包装的成分表了解牙膏的具体添加成分。牙膏没有纯天然、纯化学之类的分类,所用的原料只要符合《牙膏用原料规范》即可。消费者无需刻意追求纯天然,因为化学成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如我们所用的自来水添加的次氯酸盐、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香精香料等都是化学成分。

  专业牙医

  牙膏要经常换着用

  实验后,记者又采访了北京口腔医院医生凌建军,作为一名专业牙医,他提示广大消费者,挑牙膏没必要看色条,各种牙膏的主体成分大致相同,但因为侧重的功效不同而添加了一些不同的化学物质,但这些牙膏都经过了科研院所的毒理试验和专业机构的审批,可以放心使用。

  他提醒消费者,市场上的牙膏按功能分为抗龋齿、脱敏、美白等,市民可以家中准备两支牙刷和两种不同功效的牙膏,分早晚交替使用。使用两支牙刷是因为牙刷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细菌,两支牙刷换着用,可以让牙刷得到“休息”、慢慢干透。他强调,放置牙刷时一定要大头朝上,不要把牙刷头长期放置于牙缸中。使用两支牙膏,则是为了达到多功能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口腔问题也会逐渐增多,有的人有龋齿,有的人牙敏感,所以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牙膏,多换品牌,可以早晚使用不同功效的牙膏。”

  另外,凌建军提醒家长最好为孩子选择低氟、无氟牙膏,因为很多牙膏都有水果味和甜味,低龄儿童极易误咽牙膏。

相关文章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重大项目评审会议

2023年10月19日-2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在北京组织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吉红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主......

爱“迟到”的诺贝尔奖让科学家获得认可的道路越来越长

近日,2023诺贝尔奖揭晓。能够获得这项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对获奖者努力的最大认可。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认可”到得越来越迟了——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诺贝尔价值的发现到获得该奖项......

Science刊发生医学院张含悦博士等关于铁电化学设计的观点文章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资助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重四极杆质谱仪中标候选人

项目名称: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招标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267招标范围: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1套招标机构: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招标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标时间:2......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苏州大学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机以及碳排放问题正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处置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强放射性核废料,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苏州大学放射......

少而精!Nature:两个人破解170年化学难题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见习记者孟凌霄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教授,在《自然》发文破解了一个困扰科学家170多年的化学难题。他就是陈才友,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樱”缤纷时节......

美国将从饮用水中去除“永久化学物质”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首次提出限制美国饮用水中一系列普遍存在的危险的“永久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以难以被破坏的碳氟键而闻名,并已广泛分散在环境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忙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从水和土壤中提......